文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书法

文化书法系列笔谈之四:书法经典的美何处寻?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3-30



文化书法系列笔谈之四:书法经典的美何处寻? 


编者按2012年,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招收第三届书法研究生班,在经过近两年的系统书法和文化训练之后,学员对北京大学书法所倡导的文化书法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为此,书法所组织了大家围绕文化书法进行系列笔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系列笔谈共分五个专题,分别是“在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之间如何抉择?”“什么是文人书法?”“新世纪中国书法何去何从?”“书法经典的美何处寻?”“如何确立传统文化与书法的本体联系?”现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陈建胜:中国历代留传下来的经典书法洋洋大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如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我国传统文化脉胳发展中,有一位人物令我着迷,他无法具体定义为什么家,又什么都精通,开创性的人物,这便是苏东坡。但凡天才级人物,其经历必也丰富传奇,常遭庸凡人妒。东坡也不例外,一生遭贬数次,南至海南,曾写下诸多诗文,皆为流放途中所作。这些非凡经历成就了这位“文人画”、“宋四家”、“豪放派宋词”等鼻祖,且在美食也有贡献。其中,流放黄州期间(第三年)所写《黄州寒食诗二首》最为著名,其诗佳妙,其书更为傲视书林。在笔法方面,用笔沉着痛快,着墨浓重,中宫结紧,苏字独特风格跃然纸上。通篇来看,前几排字,心绪颇平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食年,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其后慢慢放开,到“乌衔纸”三字,心情难以平静。诗中出现“寒食、惜春、小屋、空疱、寒菜、雨舟、穷途、死灰”等词,令人情郁拂伤,难遗愁思。诗文与书法的完美结合,勾勒出东坡的凄独,寂伤的处境。又如王右军《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此作与东坡不然,书于春日,天朗气清,当时与谢安、孙绰等名士皆齐聚于会稽山阴,行修禊之礼。真可谓良辰、美酒、名士诸美皆具。从内容看,《兰亭序》开头亦是轻松、开阔、畅快无已。“惠风和畅”、“少长咸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笔至更交,锋机一转“死生亦大矣”,慨叹人生无常,但并非消极乐观的心态。对东晋的“玄学清淡”之风提出批评。从书法本身来看,《兰亭序》是行书之典范,书法在魏晋成为自觉的艺术,行书作为一种书体,亦由王羲之所创,这也是“书圣”地位的无可争议处。用笔灵活多变,飘若凤,矫若龙。章法排布,随心所欲,浑然天成,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张丰: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一帮好友于兰亭雅集,吟诗作赋并将此事随手记录下来。王羲之此时处于微曛的状态,而周围的环境又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泻于笔端,痛快淋漓。通篇气韵生动,用笔精道,结体欹侧妍美。20多个“之”字无一重复相同。在章法上,起始处于稍松,行距也较开,比较疏朗,处于一个比较理性的书写状态,到了篇幅的后半段,行距开始紧凑,内容也由写情变为言志、抒情,感慨宇宙变化之大,时间之无情,并发出了“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感慨。感情的成份增多,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涂抹修改的痕迹,浑然天成更增添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质朴率真的一面。在用笔上,此作干净,以中锋用笔为主,辅以侧锋取妍,相得益彰。字的大小变化一任自然,纵横穿插巧妙得当,一气呵成,就连王羲之自己也说事后想再书而不得。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张芝《冠军帖》。张芝的草书打开了汉代草书的新局面,它改变了以往的章或今草以独立草字为基础的章法形式,进行新的探索,开创了连绵大草的先河。张芝《冠军帖》无疑是一件比较杰出的代表作。在结体上,此帖还是以今草为基础,字法精准,用笔铁画银钩,刚健有力。在章法处理上,它采用了“字组”的创作方式,有意识地增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如“知汝”、“殊愁”、“冠军”、“不辨行动”等,有时二字,有时三字。使草书的气韵更加贯通。尤其是贴中一“耳”字,最后一坚潇洒直下,可谓帖中之“眼”,非常醒目,但又不突兀,这给当代书法创作以很多启示。总体说来,这件作品在当时很“新”,但它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气息非常高古。

黄厚华:首先,书法的审美来源于汉字之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不仅体现在外化的笔墨技法趣味上,更体现在书写内容的情志表达之中。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结合书写的实用性与抒发情志的艺术性,让一代代书法人为之心追神往。其次,可称为经典书法者,当为楷模之作品,不仅需要技法纯熟,更多的在于人品格完美的寓予。在此,以《兰亭序》与《祭侄稿》为例试析。王羲之《兰亭序》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堪称经典,其笔法妍美多变,结构严谨,通篇一气呵成,抒发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境,寄情于山水,与众诗书友人欢聚畅饮,人生大美哉!王羲之的成就在于变汉隶沉稳实用的书法为妍美流畅的行草书体,将书法提升至艺术层面,《兰亭序》中单一个“之”字,便无一字相同,充分体现了汉字书法的优美多变性,富于创造的特征。颜真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真情流露,坦白真诚的力作。起笔变方为圆,下笔有力,雄浑刚健;结构开张,跌宕雄奇,有些字俯仰开张厉害,通篇字体多变,有行草、狂草,一任情绪渲泄表达而出,无矫柔造作之态;墨法多变,功力深厚。浓淡枯渴笔尽显恢宏之气势,尤其是“飞白”处,作者当时悲愤激动的情绪一览无余。《祭侄文稿》之内容正气豪迈,张显出作者博大胸怀与爱国情怀,当为内容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被后世推崇为楷模。

侯雷龙:中国经典书法多如繁星,每一件经典的书作都有它独特的审美特征。首先以张旭大草千字文为例进行分析。张旭为中国书法史上划时代的草书大家,在书法史中被誉为草圣。先要说明一下,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古人比较书法高低先以比草书,草书也就代表了一个书家的书法高低。张旭大草千字文已成残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也被后世学者称为“张断碑千字文”。这件书法碑刻,我曾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看不下二百余次,每次观之都能给人一种力量和感悟,虽为残碑但仍然能感到书法的气韵和节奏如此强大,张旭笔下的点线如天地灵物,肆意跳跃同,但不失书法的法则和法度。线条的质感优美,如同天成。结字大小错落无序但不失大雅,反而如狂风卷雪夹杂着落叶,气象万千,气势夺人,胆小者观之可被夺取魂魄,歪斜之人观之足可破胆。我一直秉持一种观点,大草不是每人能写,大草也不是练出来,这其中天赋占着很大的比重,不仅要有学富五车的文化修养,更要有博大的胸怀,要能与天地日月对话,张旭就是具有这样的本领和势力的书法家。另一件作品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真卿是张旭的得意弟子,得张旭的真传,深悟书法的奥秘,加之颜真卿一身正气,学富五车,所以颜真卿的书法之中的中正之气贯穿始终,读临《祭侄文稿》的能感到书法的正能量扑面而来,力量之大足可撼山动地,《祭侄文稿》的章法朴实大方,可喻为天成,结字方正中欹正相生,很自然朴实;笔法更是了得同,行笔如锥划沙,满纸篆籀气,给人一种不可超越的感觉,同时此祭文也是一篇很上乘的美文。

李君毅: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长河中每一件力作无不包含着其内容与形式美的两座高峰。如《兰亭序》的审美特征。《兰亭序》系王羲之及其好友为先人修禊事,以消灾而在小溪边唱诗饮酒而作,《兰亭序》记录了这次盛会。文中先是王羲之与好友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感受娱乐之兴,近而极目骋怀,感受宇宙之大,感念人生际遇,由此思索与天地同远,进而乐极生悲,对生与死的哀伤之情体现晋人对人生不满百,常情岁忧心的宇宙观。由记事到抒情,再到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充分地表现王羲之此篇序文的山水观及人生哲学态度。这种三段式叙事抒情文体及思想使该文成为经典文学的代表。《兰亭序》书法艺术的本体之美。兰亭序作为书法艺术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其艺术形式上来说,一是笔法美,用笔劲健、雄逸,是以妍美为特征帖学的书法之祖,整体体现晋人尚韵的书法特质。王羲之在此序中下笔中侧兼用,侧锋取势,求得其妍,中锋行笔使得线条中实、厚劲,且点画极尽变化,一派天真。二是章法美。《兰亭序》全篇书作虽字字断开,然笔断意连,气韵连贯,并以用笔的粗细变化,结字的迎让、欹侧及字间距的调节,每个字的大小,笔画的精细等因素的罗列,使《兰亭序》全篇气韵贯通,俊秀而天成。

《祭侄文稿》的审美特征。《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不朽名作。此篇祭文系颜真卿祭奠反抗安史之乱颜季明文稿,也是草稿,由于是草稿故颜真卿一任胸中悲愤情感的流露,由理性到悲怆到想到亲人惨遭叛军杀害的场景而不能自控,继而又生发对亲人无尽思念。特别是最后几行数字的涂抹,我们似乎看到了颜真卿摧肝悲切,泪如泉涌的哀鸣之情。祭文以情感入手,不计文字的浮华、修饰而成千古之典范。从《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来说,与文章内容辉相应合。一是从章法来讲,这是祭文最大特色,书作开始尚能以行楷入手,保持理性的书写状态,进而情绪发生变化,楷变行、行变草,随着情感的大波动,小草又成大草,且字形变大,行距愈来愈小,呈现激荡澎湃的艺术感染力。加之涂抹修改形成墨块,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张力。二是从笔法来看,颜真卿以篆籀笔法做字,本身线条就浑厚、雄逸,毫无柔弱之态,显得气势宏大。加之颜真卿书写时一任情绪自由挥洒,时出枯笔,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得变化无穷而气韵酣畅。

姚晴晖:王羲之《兰亭序》所记为暮春之初,王羲之同友人会集会稽山阴修禊事。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可谓良辰美景四美皆具。此时,王羲之微醉命笔,大谈死生之事,告诫人们“死生亦大矣”。寄珍惜生命,不虚度年华。该作品中锋落笔,侧锋取妍,既露且藏,亦圆亦方。字法清媚流丽,全文20多个“之”字无一雷同,行与行间亦活泼连贯,浑然一体。从篇章上,《兰亭序》黑白虚实疏密结合巧妙,布局疏朗,字体秀丽,实为后代行书这最佳范本。颜真卿《祭侄文稿》为颜真卿闻兄颜杲卿之子季明战死,初闻噩耗而写,全文悲痛之情贯穿始终,如泣如诉,甚至最后尽泣有成书。因是草稿,该作品以枯笔居多,并时有涂抹,并且笔笔随情动,初为行楷,再而越写越疾,行草,小草最后为狂草,任由情感支使,笔下倾泻,达到“无意于佳及佳”之境界。细看字法、结构也生动有趣。如“天不悔祸”四字,“天”右上倾,“不”紧随其后,“悔”上开下合,“祸“亦承其势开合有度,此作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

席北明: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将经史子集和文人情怀灵劲苍拙的笔法中。如“三大行书”三绝帖之一《兰亭序》帖,是中国行书的最高模本。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一是内容美。晋时文人雅兴之作,王右军与谢安、孙绰等文人墨客于会稽山阴修禊事,癸暮之初兰亭之下,曲水流觞,良辰美景,吟诗作词,欣谈世事,纵论天下,谈及人生“生死之大矣”,互勉互戒,人生短暂,要惜时光,反映了当时魏晋人的洒脱与自由,也表现了社会动乱的无奈。二是形式美。王羲之微醉之后书写集序,一气呵成,情、理、文、字自然流露,表现的真切自由,用行书写就,挥洒流动。从用笔上看,线多中锋用笔,有圆润正方之气,侧锋取险,有奇有妍,表现丰富。从结体上看,有楷书之工整,有草书之灵动,其中二十多个“之”字,自然变化,奇妙无穷。再从章法布局看,上下一体,笔断意连,轻重有错落,浓淡有变化,最为朴实的是真实,有时大、有时小,但整列章;有松有紧,但整章有致。误、错留纸,改动有痕,表现自然真实,好的作品千古流传,历代帝王将相争相模仿,极力推广,李世民更是终身膜拜。如宋代大文人“东坡居士”的《寒食帖》,文字内容是自我的历史情结,是当时社会的记忆,但表现形式更是有法有体,虽然苏轼说自己的书法无意于造仿古人,但其实有法有依,只是在心中,在笔先,表现出的颜体苍润之气,也有欧体的灵秀之神,再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习气,历经万难而不改其秉性的“苏字书法”跃然纸上,千古留传,万人敬仰。中国书法经典作品许许多多,历朝历代都有推崇者,大力弘扬经典,是振兴书法的重要内容。

武绍海:中国经典书法历经数千年流传至今,浩如海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审美特征也给我们以启迪。如王献之的《中秋帖》数行几句草书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给人以生动灵活之气息。王献之师承家学,幼年即随父王羲之习书,打下了扎实的书学基础。该作品中锋行笔,点画精到,铁画银勾,字与字之间连带自然洒脱,颇具魏晋风度,令欣赏者领略到行草书的气韵之美,后人称之为“王大令一笔书”,给后人大草书风开了先河。再看一件颜真卿书《祭侄文稿》行书,全篇书写,多用枯笔,行笔自然,笔画用中锋为多,颇有篆籀气,厚重雄强。行笔多用楷、行、草多体连贯书写,生动自然。章法无拘小细,即便多处涂抹也呈气韵连贯之势。该作品为祭文,受当时的环境,心情影响,呈现出作者心态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性情书写,注重感情的渲泻和表达。通篇之笔犀利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既不失作品的雄浑、大气,精妙笔法的章法,墨法要求,又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表情达意的佳作,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以上两例,都是晋唐流传下的经典书作,作者运用了精湛的书法技巧,以情入书,天然浑成,直抒胸臆,为经典之中的佳作。

涂君:中国经典书法作品种类繁多,浩如烟海。自晋代开始,二王父子,之前钟张,构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高峰,也留下了许多快炙人口的书法作品,如王氏父子的信札,以及《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欧阳询、虞褚、以及草书的代表人物张旭、怀素等,尤为突出的颜鲁公楷书颇具庙堂气,代表了盛唐气象,其《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至宋以降,苏黄米蔡代表了宋代的尚意书风,更留下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这里就我最近学习的书法作品试析之。第一,《张迁碑》,线条厚重、结字古拙,既不同于《石门颂》的纤弱,也不同于其它汉隶的温婉,起笔弱化了蚕头,收笔经常省去燕尾直笔收锋,增添拙朴的趣味,同时也加重了书体的金石气,为盛唐时期颜楷和后世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张迁碑》中笔画简明、直接,有些笔画险绝,也加强了隶书的书写性,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发展,这样的笔法也日后草书的发展提供了营养。第三,结体开张、率性,一改古篆的贵气和妍美之风,摒弃了匠气,也为后世的文人书法提供了借鉴。为了增强线条的质感,我对金文也进行了大量的临习,主要是《石鼓文》和《散氏盘》。通过这样的临习,我也感受到了金文之美。第一,线条更加厚重、迟滞,透出浓厚的金石气,书写这样的线条需要凝神静气,有时候滞涩拖笔也无妨,可以把自己的精、气、神融入纸中。第二,结字灵动而朴拙,由于少用折笔和方笔,结体上表现出灵动与婉转的一面,由于受到碑刻材质的限定,笔法上缺少丰富地变化,但临临这种恒定和刻痕,使得字体更加耐看了。第三在章法上也有很多借鉴和审美之处,疏密适当,大小均匀而又有些微错落,使整个篇章也出现了恰当的表现感,有一种远古的审美趣味。通过对篆隶的临习增加了自己线条的质感,今后加强帖书的临习,更加丰富线条的美感。

万明辰: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大家,也是忠义节烈之将军,且一门忠义彪炳史册。在平乱过程中,颜真卿的侄儿也惨遭杀害,叛乱平定之后,颜真卿为侄儿做祭文悼之,即为《祭侄文稿》。由于侄儿早尽忠朝庭,忠贞不二,为国捐躯,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视之,是应该受到尊敬和褒扬的,况且就义之人还是自己的侄儿。祭文前部分,颜真卿压抑控制着自己的悲愤之情,以舒缓的笔墨来表现侄儿的平生,由于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人以平和温暖的情绪,随着对侄儿生前死时追忆的展开,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奔到眼前,生之快乐,死之惨痛,使书者情不可遏,激愤不已,书写者书写速度加快,工拙不计,满纸云烟,使这篇文稿达到了文、情、书的高度统一。再则,颜字总的特征是宽博、大气,充满庙堂之气象,行书也有此特征,用以表现这种忠贞之情,也是想得益彰的。

苏东坡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等等。他的书法主要取法颜真卿,继而吸收杨凝式。他的字和他的人一样,学古能化,不斤斤计较于点画的准确精到,在有了笔墨基本功的前提下,往往信笔草草,适意而为,犹如他的文章,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东坡去黄州之前,已屡曹陷害,一贬再贬,有时,还未到贬任之地,又被贬到他处。《黄州寒食诗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杰作,此帖开始数行,书写时的心境还显得平淡、自然,用笔收敛,轻描淡写,随着叙述的展开,诗人情绪随之变化,由恬淡而抑郁而激烈,而愤慨,书迹也帖舒缓平和、不激不厉而变得张扬错落。及至“灶”等字较开始几字大数倍。这些构成了此帖独特的审美特征,诗、书、情的和协统一是这一作品成为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现代有学者评为行书等一(如陈传席教授)。古代评者如黄山谷也说,试使坡复为之,恐不可得。由于东坡的这件作品,我们可以想到真正伟大的杰作,不仅要有最基本的笔墨训练,还要有深厚文化素养,同样,人生的磨炼更能使作品气象得到升华,使之更具有丰富的审美潜质。

王佑成:中国经典书法,晋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一是从用笔上看,有露有藏,有偏有圆,有轻有重,上下翻飞,出自自然。提按、使转、疾徐得心应手,心手双方畅,十分自如。二是从结体上看,字的大小、欹侧、收放,错落有致。中正有险绝,奇绝中有平整。尤其在众多的“之”字“不”字等结体上,各有体势,变化莫测,无雷同。三是从章法上看,行与行,字与字之间,若轻若重,若断若连,气韵生动。如风墙陈马,既有潇洒飘逸之姿,又有刚正风骨。尤其是从内容上笔势上、章法上都充分反映了古代文人,书圣王羲之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叹,形神兼备,有血有肉,风韵极致,帮成为千古绝唱,让后人顶礼膜拜,世代习之。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颜氏三稿之一,是在其侄被叛逆所害,为悼念其侄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愤笔疾书,故从用笔上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跃然纸上。圆笔、方笔并用,极具篆籀味、金石气。从结体上看,不拘一字一画的中规中距,一切出自自然流露。从章法上看,有重有轻,有断有,疏密跌宕,没有一点故作安排的痕迹,成为传世经典。以上两幅经典书法,都是鲜明展现了作者的真实心情,随意发挥,而绝不失法度,从用笔形质、结构体势、章法、韵致等各个方面都不愧为后世传承的经典不朽之作。

赵宇鹏:晋代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的行书飘若惊鸿,骄若惊龙,体现了魏晋书法的最高成就。其一,内容美。永和九年暮春之际,王羲之和一群文人士大夫来到兰亭修禊,饮酒作诗,发幽古之思,叹世间之人生苦短。王羲之来作序,表达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愉悦心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放浪形骸之外,表现的淋漓尽致。文章后段笔锋一转,由人的死生亦大引发了对生死的思考,慨叹唏嘘,意在唤醒糊涂的人要珍惜生命,不要令时光白白流逝。其二,形式美。整篇以行书完成,神峻超迈,魏晋风骨的典范之作。其中的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千变万化而不逾距,虽偶有涂改之处,然暇不掩玉,通篇神采飞扬,有“神品”之谓,此言不虚也。章法美。兰亭序的章法如天然之作,行距、字距恰到好处,上齐下不齐,错落有致,令人久久沉醉其中,观之不厌,精妙之极。其三,意韵美。兰亭序充分体现了魏晋人的风骨和意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忧患意识。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的行书代表作《寒食贴》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行书虽然体势字形较扁,然有老熊当道的气势和笔力,体现了宋人尚意风尚,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内容美。此贴表达了作者来到黄州后的情景,那里的环境和气候都比较恶劣,“苦雨两月”,心情郁闷、破炉湿苇做饭的境况,又看到了海棠花,心情渐好,普通人在那样的地方是难以忍受的,而作者却能不为所动,隐忍坚强地生活下去,且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姜一郎善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难得的清官。其二,形式美。此帖的笔法纵逸、豪迈,有极强的书卷气,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有致,有独特的美感。其三,意韵美。此帖信手写来,随意畅生机,自然得天趣。写得自由酣畅,笔力千钧,使人能感受到宋人尚意的无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