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书品与人品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8-09

书品与人品

                                 北大书法研究生 凌征伟

 
 

【摘要】选择这个话题,主要是想探讨书法艺术的品格与人的品质、品性的关系,了解古代对书法家的评论及对书法作品的赏评标准,从而理解人的品质、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从中得到启发,意识到思想品质教育应该在书法教学中有机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书品  人品  教学  渗透

中小学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重要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优良品质的培养等等,都要在这个时期逐步完成。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都肩负着思想品质教育的同一使命,书法艺术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该把思想品质教育有机渗透在书法教学中,在传授汉字书写技法中发现真、善、美,创造书法美。

一、书法艺术和书法品格概述。 

    书法艺术概述。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运用毛笔、宣纸等工具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汉字、毛笔、宣纸等的独特性是书法成为一门独特艺术的重要因素;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外部形式构成与内在精神构成的和谐统一是书法艺术的本体问题。 外部形式构成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方面,通过笔墨技巧的训练来完成;而内在精神构成是思想的洗练、品行的修养、学识的积淀、审美的取向等方面的集结,两者的完美柔合能成就书法艺术的优秀作品。如誉称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誉称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称天下第三行书,宋代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

这就是说,通过书法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透析作者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又影响书法家的笔墨追求,两者辩证统一。因此,构成书法艺术本质牲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应该是书法家的毕生追求,这与书法家的书内功书外功有机结合相一致。

一幅书法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佳作,或说它具有多少价值,除了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更多的体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经典的书法作品,从外部形式到内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价值的,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得到感悟。欣赏者的思想、情怀也能从中升华。

如果书法家没有哲理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再娴熟的笔墨技法也只能成为书奴、“书匠”。假如抛弃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这三件作品中的思想、精神、情感因素,或者说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人品低下,我想这三件作品要成为对后世影响那么深远的经典佳作,恐怕很难。正因为王羲之人生价值观的哲理感悟、颜真卿让人震撼的爱国热情和悲愤之情的交织相融、苏东坡凄美意境的艺术创造,加上他们高尚的人品,才成就这些魅力无穷的经典佳作。 

书法品格概述。书法品格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审美范畴。包含两层意思,一指书法家的人品、胸怀、情趣等;二指书法作品的等级、品第、格调等。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自汉末、魏晋以来,文艺批评、品鉴常与人品联系起来,要求文人、艺术家在追求作品完美的同时,自我人格也要不断完善。

对书法品格的论述,古代记述详著。南朝梁庾吾肩曾著《书品》一卷,内分九品。用这种方法品定书法等级对后世影响甚远。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分神品、妙品、能品三品。宋代朱长文《续书断》中也分神、妙、能三品,并解释为: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把品格分为正宗大家名家正源傍流五等。清代包世臣也将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并在《艺舟双楫》中对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解释为: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包世臣既对书家品评,同时又对同一书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分品,这种品评方法既关注了作品本身,又注意到了创作主体,更具有全面性。

对书法艺术品格划分实质是书法人格化思想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里,人是万物之本。书法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用人格精神来观照书法艺术是深层次的。从书法风格中的人格意蕴,到人品与书品的内在联系,再到具体的书法点画的人格精神,构成了书法艺术人格象征论。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品质、精神因素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维度。也只有用这个高于“技”、形而上的内在维度去品评书法艺术作品,才最具有历史说服力和深远意义。

    二、人品与书品的关系。 

书法艺术审美首先强调书法品格,尤其重视人品。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自己心灵思想、审美情趣。于是便有字如其人人即是书字为心画等的说法,包世臣“五品九等”这种既对书家品评,同时又对同一书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分品的方法,既审视作品本身,又关注创作主体,这都表明书品与人品关系密切,有内在关联。自古至今,这方面的论述也颇多。

1、人品是决定书品高下的重要标识和因素。

    书法艺术的传统审美中皆以人品作为重要标识,判断书法作品的美丑、水平的高下与书家品质的美丑、高下紧密相连,几千年来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 

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中曰: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把人品放在学习书法艺术的首位,对人品高、下的书家作品所呈现出清雅、浑浊气色作了言简意赅的辩证剖析。 

宋代蔡卞、蔡京兄弟,书法艺术造诣甚高,但因两人均为奸臣,人品卑劣,其书均不被后人所器重。明代董其昌谓蔡京书法似米南宫,其人掩书。书法史中的宋四家(苏、黄、米、蔡),苏指苏东坡;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芾;但蔡有争议。据说蔡原本指蔡京,但因其品质卑污,后人恶其为人,便以蔡襄取代之。由此可知,崇高人品是书法艺术作品传承后世的首要因素。

当下的书法艺术也极其重视书家的品格、修养。人品也是当下书法艺术水平高下的重要标识,是体现书法艺术价值的重要构成元素。若干年后看今天,那些徒有虚名的书法家终究会被淘汰,经不起历史检阅而淹没在书法长河中。唯有德艺双馨、学富技高的书法家才能载入书法史册。

2、书品高人品定高。

    人品与书品的内在关系紧密相连,人品是成就书品高下的要素之一,没有崇高的人品,要成就高品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不可能的。当然,人品高了,书品就一定高吗?那也不一定。有了崇高人品,还需要加强艺术修养,注重笔墨技巧的锤炼、学识的积淀等,这样才能涵养广博胸襟和恢宏气度,书法艺术的品格才能高雅,所以说,人品是书品高雅的前提,书品高人品定高。

书学史中有不少重其人品而更加重其书品的记载。清代李瑞清在《玉梅花盦书断》中曰: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李健在《书通》中曰: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现代著名书画家黄宾虹先生也说: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致于至善。从历代书画家对书品与人品的论述中可知,人品直接影响书品。 

再看后世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诸多评价。宋代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曰: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又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宋代朱长文《墨池编·续书断》中曰: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清代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争座位》中曰:颜鲁公忠义大节,唐代冠冕,故书如端人正士。诸多对颜真卿的评述,如果颜真卿没有忠贞爱国气节,其书法能有宽博、雄浑的气势吗?正因为颜真卿高洁的人品成就了其高尚的书法品格,而蔡京书法恰因其人品卑劣而被后人厌恶。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心相》中曰: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试以人品喻之:宰辅则贵有爱君容贤之心,正直忠厚之相;将帅则贵有尽忠立节之心,智勇万全之相;谏议则贵有正道格君之心,謇谔不阿之相;隐士则贵有乐善无闷之心,遗世仙举之相。由此例推,儒行也,才子也,佳人也,僧道也,莫不有本来之心,合宜之相者。所谓有诸中,必形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 项穆精辟地阐述了心正和笔正之间的关系,可知崇高人品是成就高雅书法品格的先决条件。

    三、修炼自身品质,在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我们从古人的诸多论述中不难感悟到人品在书法艺术中是何等重要。前面已经说过,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心灵思想、品质修养、学识素养、审美情趣,以及笔墨技法的熟练程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一个书法家要想提高书法艺术水平,除了加强笔墨技法的训练,更多的应是书外功即品性、思想、学养、情趣的修炼。

书法又是由“技”到“道”的一门艺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书法艺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书法艺术为思想品质教育渗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丰富的土壤。作为书法教师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在教学生临摹碑帖时,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点画都有相应约定俗成的审美要求,学生往往会因为达不到审美要求而在枯燥的临习过程中放弃。教师应该运用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运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树立成功是汗水和失败铸成的坚定信念。

而在教学生学习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感悟晋人风韵的哲理思辩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时,体会颜体沉稳、雄强的点画和宽博、雄浑的气势同时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集体、热爱祖国、胸怀世界的博大气度。如临摹《祭侄文稿》,先向学生讲述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在读帖中反复体会颜真卿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失去亲人的悲愤情感相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这种复杂的心情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的淋漓尽致。颜真卿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气节和高洁的思想品质,让人震撼!在震撼中洗涤学生心灵,牢固树立心系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的伟大理想。

再如在教学生书法创作时,又可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因为好的作品总是和谐统一的。构成作品的每个元素,如点画的伸展收缩、墨色的浓淡枯涩、章法的布局处理等都应该服从于作品整体,与整体相影益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必须有集体主义思想、大局意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创作。

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话语权对于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盘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美国华裔学者称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也正因为如此,思想品质教育就完全能在书法艺术的教学中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在书法艺术的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品质教育渗透在临摹古代经典碑帖和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忽略了这点,充其量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书法“工匠”,这与书法艺术的本体精神大相径庭。 

总之,学书之人,应该把修身克己、提高素养、钻研学问放在临池之上。有人学书一生,终无所成,除天资、悟性、学识外,定是人品不正。正如清代刘熙载《艺概》中曰:杨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又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当下,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书法家很难有古人那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功利思想和名利之心在书法创作中产生浮躁的心态难以避免。因此,当代书法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书法艺术的本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极力去克服种种浮躁的心态。在当下大环境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保持平和的学习和创作心态。在渐修中顿悟、厚积中薄发。把人品的修炼和提高作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重要前提,作为达到书法艺术崇高境界的必由之路。这样,书家就会有更多高雅作品传承后世,书法艺术就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书法篆刻》黄惇、李昌集、庄熙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楼宇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