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杨飞云 | 文稿形式在书法创作中的高度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5-25



文稿形式在书法创作中的高度

——书法艺术不是抄书的工具

 

杨飞云

 

  20131121日,我从《中国书法》杂志2013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专刊获悉:卜庆中50位书法家入选当代名家名作书法展。  

也如书协主席张海先生指出“……名家创作出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名作,究竟是否为名作,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公众的评判……”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来解读一下三名工程书法展的个中名作作品,并试图与历代名家经典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共性,缩小差距,旨在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我的老师欧阳中石先生在课堂说过:熟悉当代人的水平,看清古人的高峰,你才能找到前行目标,不至于走弯路。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书协是怎么评选出名家名作来的:中国书协委员会从提名的三百人大名单中投票选出120位书法名家;再由120位书法名家选择名篇精心创作书法作品,并由评审委员会从投稿的109件(似有11位书家弃权)佳作中经过三轮评审选出50名家抄写的50名篇作品,可谓是精品之中的精品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来看看这50件精品吧,为了说理,我们就随手翻开几件入选作品来细说,首先,我要声明我对入选者几位老师的创作精神是认可的,是时代的标杆,我长期关注这些名家作品的问世。今天要提到这些入选作品,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就没有优点,我可以负责地说这些入选作品在技法上是相当成熟的。今天要提出来是因为他们的作品立在名作的高度,地位太过尊贵,很容易误导文化产业链中的消费者。我必须以一个学者或是一位公众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入选作品。

 

重字同写与同笔同用误入概念

 

(一)重字同写

 

   从入选50位当代书法名家抄写的名作当中可以随便读到重字同写同笔同用。我们在临习历代名帖、名碑时都会注意到同字不同写同笔不同用部首相同态各异的表现手法。如楷书有《张玄墓志》、隶书有《西岳华山庙碑》、行书有《兰亭序》等。为何当代名家就难以做到呢?下面请看入选的名作:楷书王勃《滕王阁序》轴里面有29等异体字入书;楷书苏轼《前赤壁赋》卷里面有47;楷书宋玉《风赋》斗方里面有1710;楷书杜甫《秋兴八首》册中的字、字、字、字、字、字等重字同写以等部首同写;行书苏轼《洞庭春色赋》横幅里面有25;行书白居易《琵琶行》卷中的琵琶字、字、字、字以及字部首均是重字同写;行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卷当中的字、字、字和字等;行书荀子《劝学》四条屏当中的字、字、字、字、字、字等;行书诸葛亮《出师表》四条屏中的字、字、字、字等;熟读《心经》的人都知道里面有20难写;草书苏轼《后赤壁赋》卷中的部、字、字、字等;草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卷中的字、字、字等。

   以上入选的名家作品都没有能力克服重字同写同笔同用运笔结体的难度,要想写好几个重字,本身就是一件极高难度的书写技能。王羲之《兰亭序》里面有20字,而王羲之笔下的没有一个是雷同的,传为书坛千古佳话,也是书史名家书写的高度,是一座雄伟的高山。

   我们来再看看毛泽东所书的字,我们收集到八十五个,按楷、行、草书体,又依运笔结体与字形不同分七十种之多,读到这里,你就会明白,毛泽东是书法史上运笔、结体博变的大无疑了。

 

(二)同笔同用

 

   隶书曹操《龟虽寿》轴、隶书黄庭坚《登快阁》中堂以入选一幅隶书八言联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日朗风清同样存在同笔同用概念化书写的结果。八言联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日朗风清是否是名篇中名联持有异议:本联是写景状物的扇对联,也属正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而且该联句选字用句也不够严慎,是日朗还是都存异议。

   书法艺术自古尚变:凡书通则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柳变欧阳体,智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并得书中法,后皆变自体。见唐释亚栖《论书》。清代钱泳《书学》中引用米芾的话说:古人书笔笔不同,各立面目,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清代书论家笪重光《画荃》一书强调:全局布于胸中,异态生于指下,气势雄浑方号大家。以上书家和书论家所述,强调艺术的生命,在于一个字。一个字代表了艺术的灵魂!要想处理好这个的艺术效果,我理解这个字是作者随着书写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多年的实践:首先要对已选名篇进行熟读能背,深刻理解文章创作背景,很好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若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在创作当中移情入书,作品方能进入佳境。如果是边看边写,写出的作品肯定是上气不接下气的,甚至气息全无。这样的作品只能算是抄书而已,不能称作是书法作品;其次大量的书写练笔,达到笔与心高度统一方能有所得。比如书写东方的与东西的,这两个的概念在你心境里肯定是截然不同:东方的是雄伟而宽广,有诗意和神秘感;东西的带有疑问、夹小等情感色彩。写这两个字,下笔肯定是大相径庭的。我不知作者是否对选还的名篇作品背诵如流?如果不能背诵,写出来的作品多是不流畅而字字孤立或重字同写。那是因为作者的心念是在抄写,不知不觉误入概念化的书写进程。

  正如书协主席张海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时庄重指出:个别参展名家虽然曾多次入选获奖,但这次的作品还有不大令人满意的地方。作为工程,书法家理应在时间、精力两方面有超量的付出,但个别作者似乎少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欣佩那十一位弃权书家的睿智。

 

当世有名家吗

 

   其实老百姓是很反感这种政绩工程,很容易与豆腐渣工程联想在一起。中国书协历时两年半精心打造这个三名工程即名篇名家名作书法展,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正如书协主席张海先生说:尤其是在推出精品、推出人才的力度方面,应当是空前的。可见书协对此次三名工程书法展的高度肯定!它是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年来首次举办这样高水平的国展,它代表国家形象,书坛的最高水平!

书法艺术本来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途径之一,如果人为地拔高未必是件好事,是否是名家得由时间来说话,让后人去评说。当世的王羲之有名吗?不经唐王李世民的酷爱,他没名!唐寅有名吗?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是位天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潦倒时变卖手中扇抵五两酒钱,还被杭州富豪胡老爷当众羞辱一番扇上之画,分明信手涂鸦,乃出无名竖子之手耳!分文不值。言讫,掷于地。唐寅当世有名吗?

试问史上有几位书画家能当朝走红而留存万世的,当代走红的艺术家未必能走得更远,可能是成名后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太多。我一直以为文学、艺术是寂寞的,更是孤独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问世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作者都饱受人间沧桑与疾苦,《离骚》的作者屈原是这样,《神曲》的作者但丁也是这样,唐寅是这样,凡·是这样。如果文学、艺术热闹了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来。

 

抄书难以诞生名作

 

  我向来是力主原创作品的,这也是我不太愿意加入书协的原因,那是因为书协的创作要求都在经史子集里选内容。这次三名工程书法展更不例外,这样抄来抄去,何时才有自己的作品问世呢?我们来看看历代名家是怎样把自己的作品留存万世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书法艺术境界的探寻中,技法与心意的统一历来是个难以把握的难题,如何穿越书如屋漏痕,如百岁枯藤。等等这些外相找到书法的真意呢?当我们在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等作品里徜徉欣赏时,会找到答案。

  我们书研班的导师金开诚先生曾在课堂讲过这样一段话:古代书家多以自作诗词、文赋、信札等以文稿的形式传世,这些作品往往都是谢世佳作;现代人创作的书法作品多以历代诗词为创作对象,作品很难问鼎书法堂奥。这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祭侄稿》。从现在看来《祭侄稿》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它只是一篇祭文的草稿,但他的字写得真美无比。《怀素自叙帖》和《怀素三帖》均是自拟文稿;再下来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这几件天下最美的行书作品均是以文稿的形式产生的,而不是从名篇里抄书抄来的。

  米书以行草、小行楷成就最高。传世行草以翰札最精,盖不经意之作,往往神妙出于意外。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存世墨迹中的精品也是他所书的自作诗稿,见祝允明《草书诗翰》。

  我们再从毛泽东同志的书信手稿及诗词《七律·到韶山》、《七律二首·送瘟神》、《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七律·长征》等书法作品中品读时,偶有词不达意,随意圈改,一任自然,统一在冲雅清和的调子里。观后使人情不自禁地随着字符的节律而比划着,催人奋进,心手共鸣的艺术效果,圈改处也是毛体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

  毛泽东同志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不是他的文稿,而是他老人日后再抄的自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沁园春·长沙》。我们知道王羲之《兰亭序》是酒后所书的文稿,酒醒后经多次抄正,可惜再也抄不回来了,而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手稿,无论是再稿还是重抄,一次比一次更美这是何等情怀呢?

    《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2月,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长征四渡赤水,两占遵义,两过娄山关是毛泽东一生指挥军事行动最得意的一次,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最危急的关头,滔天巨浪,真是思绪万千。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又是什么的情感世界呢?于是在1963年某一天,毛泽东同志再次抄录这首词,是以行草取大草或狂草气势而写成的书法作品。

此幅为行草书体,取狂草气势,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可以说是毛泽东行草取狂草气势书体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该书体的最高水平。用笔纤细,如屈铁盘丝,一改过去下笔千钧倾斜的笔势,字之大小错落有致,奇宕飞纵,似巨浪击空。通篇势如破竹,一气贯下,极富强烈奔放的节奏韵律。可以说,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勃发,更体现出一代伟人的气度与胸怀。我们可以从他存世的作品或《毛泽东墨迹大字典》中可以看到,他一生所书作品没有一件风格相同的;他一生所书写的同一字体,几无相同,就连他自己的签名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从这一点看,史上无人能及。

 

 文稿形式的意义  不书而书

 

   从《兰亭序》和《祭侄稿》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书为手作,实为心发,心念、技法本为一体。书法之真意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感情,而不是表现技巧,技巧只是抒情、表意的工具。如:黄庭坚在《山谷文集》提到: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物,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而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也就是说,法当为抒情服务,情不当为法所拘。若斤斤计较于工拙与人之评论,则难于充分抒情,书法也难达到佳境。

  王羲之和颜真卿分别起草《兰亭序》和《祭侄稿》时,完全沉浸在文稿创作的激情中,其他一切,均置之度外,笔杆运动节奏随着感情的节奏展开,两者密合无间,融为一体,使笔法与心法两忘无我的境界,作者的内心唯有文稿的构思与字符情感色彩的变化而起伏着,无意间闯入了不书而书,无为乃大有作为的艺术新天地。到宋代,我们还可以举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但此后,产生这一类作品就越来越困难了。人们创作时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作品的价值,收藏、馈赠、买卖、展出,成为绝大多数作品创作的直接动因,少量为内心驱使而创作的作品,也无法完全摆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心理桎梏,创作时仍然有意无意地保持我在创作我在抄写诗文的意识,创作心理产生了重要变化,作品的优劣也就可想而知啦。

   因此,抄书是有笔无心,随手抄写就是,水平的高低就看谁写得妙、写得有技巧、写得有个性有风格,但只是表现技法而已;而文稿就不同了,文稿不但是作者构思的情感活动,字符的自然流露,也是技法的自然流露。可见,文稿创作在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其他形式无可代替的,可以说这种文稿的创作形式是直接进入书法堂奥的一把金钥匙,离开它将无法问鼎书法艺术的巅峰。

   历代书家都不是单纯的书法家,他们有的是文学家,经学家、诗词曲赋、绘画等无一不精,有时样样皆能。因此,书法艺术修养是非常广泛的,不像我们今天书协把书法等同职业来竞争它的名次。要想有所作:首先是学识渊博,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其次是历练丰富;三是深入生活,关爱弱势群体和社会热点问题,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换句话说:书法艺术离开了文学创作就等于抄书,是不会有杰出成就的,作品也不可能流传后世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