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招生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招生

魏毓 | 关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的思考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2

 

◎关于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的思考

 

魏毓

 

一、核心概念

1、文化书法:是基于王岳川老师提出的十六字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以魏晋文化为根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一种书法艺术发展理念。文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字、文化的传承手段,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避免过于注重技法而忽视文化,使得书法僵化失去灵魂。

2、教学理念:所谓教学理念,是指人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观念,这涉及理论、实践、学科等各方面的观念。书法教学理念,是指将传统教学理念应用于书法教学中,并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书法课程文化与历史融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审美与创作统一等的特点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实时的调整。

 

二、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

1、基于书法课程文化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要合理运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学生一味追求入展、获奖,而忽视书法作为文化艺术本身的价值。应培养学生以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习书法的目标。

2、基于书法课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要适时运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书法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科目,不能单纯的停留在纸面的理论知识,以完成考试题目为目的的书法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身的艺术性能。应当以技法、文化为两翼,充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基于书法课程审美与创作相统一的特点,要切实落实主体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创造性教育的教学理念。书法的书写千篇一律即与打印机无异,所以学习书法要做的事情是从书法源头出发,多读魏晋时代的碑帖,提升自己的眼界,多临习魏晋时代的碑帖,提升自己的技艺。使得学生将自己在古帖中学习到的内容经过内化后,在其创作作品中得以体现。

 

三、以“良”字的发展历史为例

作为初学者,掌握一本字帖最基础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临习,而是在了解碑帖的历史背景后,进行深入读帖,对每一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以图3-1《张迁碑》中“良”的字为例。

 

图3-1《张迁碑》“良”            图3-2 《张迁碑》“良”断开的笔划

 

缺少文化积淀的学生,在临帖的过程中多半会根据当代简体字中“良”字的书写习惯,将这个断开的部分(图3-2)只当作是碑帖经过岁月的洗礼后的残破。

 

图3-3  甲骨文“良”     图3-4⾦⽂“良”    图3-5楚简“良”  图3-6说文解字真本“良”

 

从“良”字的演变过程来分析,“良”字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1.甲骨文阶段:“良”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被认为是象形字,可能象征半穴居的屋廊庑之形,中间的口形为屋室,上下曲线代表屋与屋之间的通道。

2.金文阶段:“良”字在金文中增加了一些纹饰笔画,但基本形状未变,仍保留了屋廊的特征。

3.战国文字阶段:“良”字的下部通道部分逐渐演变成“亾”形,这与篆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4.篆文阶段:《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上端与中间部分相连,形成了更整齐划一的样式,而“良”字的基本形状则在此基础上逐步固定下来。

总之,“良”字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汉字从象形到表意、表音的发展趋势,以及汉字字形结构的逐步规范化。从这一系列演变中就能理解,《张迁碑》中“良”字的断开是由于该笔划在象形文字中形象的表达是分开的。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汉字适应语言表达需求的演变特点,也体现了汉字作为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扩展和文化传承。

 

四、关于此次书法学习的思考与感受

1、自身的不足

①在为期十天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感自己文化的匮乏,在过去的书法学习中过于重视技法的学习而忽视了书法本身蓬勃的生命力。

②自身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作业完成的有点仓促,只是简单涉及了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在北大的课程虽然结束,但是在北大学习的课程引发我的思考不能结束,希望在接下来几个月可以对这篇论文不断补充丰富,并对文化书法的美学品格进行论述,使得整篇论文更加完整。

2、在课程中的收获

①在思想方面,对“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十六个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意识到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文化应重于技法,单纯的练习技法只能成为一名书法匠人,应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为目的来学习书法,不断自我革新。

②在书写方面,王岳川老师对于课程的安排良苦用心,将不同字体之间做到了全面开花,不同风格之间又做到了匠心独运。希望在以后的书法之路上书写每一本字帖前,先认真研读,从作者到背景、从识字到分析布局,一步一步进行,将每一步都走扎实。回顾经典,守正创新。(作者系北大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