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招生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招生

郑子皎 | 民国时期书法教学管窥——基于多元文化角度探究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实践与贡献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3-21

  

民国时期书法教学管窥

——基于多元文化角度探究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实践与贡献

 

郑子皎

 

 

46698101e7cae43a7cb3923ca20ea73

民国时期学生习字范本《道教碑精华》

 

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兴则国运兴。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字载体,也是传统艺术的意识源流,对推进文化兴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各种新式思想、新文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普及、精英培养、国教化等方面,这些改革也直接影响到书法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式。例如,开设了专门的书法课程,纂修了书法教材,在书法教育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提倡科学、民主、思想解放和西化,使书法艺术也开始积极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的影响,开始形成现代化、科学化、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因而,书法教育传承中,需总结教育历史,聚焦当下发展。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民国尽管仅有37年时间,却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相比以往处于新旧文化嬗变阶段,书法教育亦受到西学东渐”“新学”兴起及重大变革影响。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交流、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贡献,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变革的深入研究和现代书法多元化教育提供参考。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实践

 

自清末以来,中国逐渐向近代迈进,新的思潮、文化理念和教育制度也随之应运而生。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化救国运动,注重塑造新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书法教育也成了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各种文艺运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活动也在推动着书法教育的发展,使书法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和富有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国内形势产生巨大变化,晚清重臣刘坤、张之洞等热心于教育事业,上奏朝廷对传统教育模式加以改革,实施西方教育制度。朝廷1901年下诏,各省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各府厅均设置中学堂,州县设置小学堂。清政府新学制推行初期,对书法教育进行明确规定,陆续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等。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第一年课程习字,为今体楷书,第三年兼习行书,高等小学二年课程习字包括行书、楷书,兼习小篆;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要求习楷书,习官话14年级需相间习楷书行书,兼习小篆。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新式学堂数量不断增长,1918年达到147594所,成为清末学童主要学习场所。该时期仍存在私塾,对儿童教育作用重大,民国初期小学部分由私塾转变而成,教师由塾师担任,其经受新式教育培训的同时,还具备扎实的小楷、中楷功夫。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逐渐从家庭和私塾转化到公立学校和文化机构中。一些出版社或文化教育机构也开始出版书法教材,如1904年由刘麟派刊行的《书法美篇》等,这些教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系统的书法知识和技巧。此外,在这一时期,书法教育主要通过考试和比赛的形式来进行。如1920广东省第二师范学校举办的广东省公立小学区县教员书法比赛1927年民国书法协会设立的初中生全国字画比赛”等,这些比赛为书法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书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开创书法教学新思路。北洋政府时期,书法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不仅强调传统技能的掌握,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同时,以陈师曾、袁枚、唐寅、米芾等名家作为教学和研究的范本,拓宽传统经典文化的应用领域,使之成为一种现代化、更新的文化符号。吴宓在其著作《书法原理》中提出:书法的特征是意象和功劳相结合。”(《中国现代书法史》)书法意向美和审美素养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从书法美学的角度上,书法意向美是书法作品所表现的主观意愿与情感倾向,而审美素养则是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敏感性和理解能力。书法意向美和审美素养的双向互动,也有助于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学者们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其书法意向美的品质,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引领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而审美素养的提高则让更多的人欣赏和理解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意义,从而推动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与发展。

2.兼顾传统与革新。这一时期,书法教育不仅强调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注重借鉴现代书法的特点和优点,开创新的书法教育思路。此外,书法教育尝试将书法艺术与绘画、设计、美术等学科相结合,使书法教育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之中,丰富了书法教育的内涵和形式。

3.注重实践和应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考试、比赛、实践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书法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符号,更成为实用文化的工具。

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发扬了传统文化,并注重发掘书法的现代性和多样性。同时,书法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也为书法教育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书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实践体现了书法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和应用性。

 

二、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学实施方法

 

民国时期兴起的新式学堂,对传统书法教学产生极大影响,有明确教学方向,教学目标较为规范,对学生远期、近期发展规划明确,对书法专业教育具有基础作用。

1.书法教育的课程和教材

民国初定书法目标是练习“普通文及日用文字之书法。新式学堂中,书法是《国语》的一部分,依然读经讲经,汉语阅读、听说、习字、写作作为重要内容,以规定明确书法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的重要性,即小学校正其发音,使其知简单文字的书法、读法、做法,练习语言,书法字体为行书与楷书。书法以社会运用广泛的行书、楷书为主,提高学生书法水平。中学书法列入国文课程标准,要求课内以说明用笔、书法源流、结体为主,课外临摹大小字,要求整洁美观,书写整齐。民国时期著名美术教育家蒋兆和在其著作《书法教程》中指出:书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法,韵律感和美感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中国现代书法史》)中小学书法教育继承了私塾教育的同时,保证学生楷书基础扎实,又开展行书教育,细化了学生书法学习的要求与内容。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书法教学正式将课程标准定位成指导儿童习字规范及应用文字,培养敏捷、正确的书写能力,以普通文字与日用文字书法为目标,细化书法教学内容。书写课时中,安排书法课与国语一起教学,由于小学时期为基础课程,课时数量较多,学生年级增长,教学内容也随之增加,书法添加了行草书认知与应用性书写。传统书法授课由塾师指定临摹帖本,摹仿符合士大夫审美的字体样式。而民国书法教材与时俱进,对课时科学分配的同时,合理规划学习进度,内容不仅有碑版字帖为范式,还单独分解放大,穿插执笔姿势及书法理论。以《书法举隅》为例,开篇讲解执笔方法,附有相应图片,将内容分为51课时,每课时均对书法知识进行理论化总结,相比以往字帖教学,教材内容更为形象丰富,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并提出了编写教材的原则:一是适应学生本位教育,能被儿童接受;二是具有普遍性,可被乡镇城市小学实施;三是具有时代性,为国民迫切需求的;四是具有代表性,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五是经济具体,避免内容重复。丁仁镜就在其著作《书法入门》中指出:书法家必须了解词、曲、歌、舞等艺术,并试着在书法的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中国现代书法史》)

在书法教学方式上,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以硬笔装订、抄写为主,纠正学生写字的重心、落笔的方向和规矩,师徒传承,掌握传统技法并不断磨练。而现代书法教育的课堂不再乏味,而是具有启发性、包容性、互动性。教师既教授技法,又兼顾阐发文化内涵和培养创新意识,使教育变得开放、互动、多元化。在教材的选择方面,由于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初衷是忠于传统、纯熟技法,因此教材也以古代书法碑帖为主,对于新的创作风格则不予重视。而现代书法教育更注重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的探讨,教材中也出现了更多的当代书法作品以及现代文字学习。

2.书法教育的教学方法论

一是调动学生兴趣。在小学书法教育中,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主,培养学生习字兴趣,从绘画或学习环境切入,利用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导学生学习、体会写字乐趣。尽管写字较为枯燥,倘若儿童感觉生活中需要,也必定会乐在其中。曾宪梓在《春蚓集》中阐述道:“书法只有经过对文化的细心鉴赏和体味,才能够给人以美的气息和社会理念。”(《中国现代书法史》)通过举办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单纯写字练习较为枯燥,学习乏味,定期举办练习比赛,可利用竞争心引导学生习字,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民国有记录的学校,如浙江省立嘉兴初中、琼海中学、广东平山小学、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等均开展过书法竞赛。

二是制定习字规范。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字姿势、桌椅排列、工具应用、写字顺序结构、位置等,均要求严密指导,不得懈怠。以写字姿势为例,进行详细介绍,附有握笔图,对捻管与运笔方式也进行了具体介绍。小学生书法启蒙较为乏味枯燥,采取此种教学模式,以循序渐进的方法不会让学生厌倦,逐步发展学生兴趣。书法练习也能根据学生年龄分团分组,高年级可根据儿童个性,指导儿童临摹,使其多参观同学、教师写字动作,便于改进指导。

1945819476月,中小学书法教育列入《国文》一科,根据现代教育制度构建学科体系,成为后来书法设置教育课程的先导。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教育成果与私塾教育经验,结合实际情况,以行书、楷书为目标,要求学生提高书写速度。在教学设备、书法教材受限的艰苦条件下,书法教育仍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了自身贡献。

 

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贡献

 

教育部2013年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使得中小学书法实现体系化发展,各学校在语文教学外单独设置书法课,让语文教育与书法教育走向独立,两者关联逐渐减小。以书法教育而言,《纲要》要求以语文课为主,或是在其他地方、学科、校本课程中实施,要求学生临摹经典。而语文教育与书法教育相脱离,增加了低年级学生负担,高年级书法重复学习。民国时期将书法纳入语文教育的方式,避免重复学习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书法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发展。教学目标方面,《纲要》提及以提高学生书写汉字能力为目标,具体实施中却缺乏借鉴经验。而民国书法规定的书信、布告等现今仍然流通,将其用于中小学书法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书法字形结构的巩固,对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处理等,对书法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教学实施方面,民国时期教授行书,而现在中小学却将行书视作禁忌,认为学生可能养成不良习惯,即便学生课业压力较重,也要求书写正楷,学生为缩短书写时间,导致字法不统一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以民国教学成果而言,中小学也可书写行书,可借此改进现有书法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书写兴趣,推动书法教育多元化发展。民国书法教育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首先,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书法教育不仅传承了传统中国文化,还使中国的文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传播。书法教育一直都是一种传统艺术教育,中国人不仅能够通过书法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能够通过书法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书法教育的发展也不仅仅是限于中国境内,它也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正是由于书法教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才使得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得以永久流传。

其次,书法教育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源头,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东亚文化圈,并通过学术交流、经济合作等多种途径向外输出。书法教育作为传统艺术教育,它所传授的艺术技能和文化元素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然而,这种文化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的文化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集深度与广度于一身的文化氛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这个角度来看,书法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扮演了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

再次,民国书法教育对于现代的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书法教育在这个新环境中的价值更加凸显。通过多元文化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书法教育在多种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和传承,同时也意识到书法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另外,书法艺术对身体的锻炼和认知能力的训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未来的书法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多元文化教育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注重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多元文化时代的需求。

 

四、 结 语

 

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对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讲授传统艺术,传承文化,书法教育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更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令人瞩目的作用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参考。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在塑造人才、弘扬文化、推动多元化教育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书法教育培养美学素养和审美意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参照和实践的过程,真正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将书法艺术与国学、哲学、历史、诗词等融为一体,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此外,书法艺术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气质也具有重要意义。书法教育通过严格的笔法、布局等要求,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法技能,更让学生在书法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内涵。

2.书法教育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书法艺术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限于某一个民族或文化背景。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国格危机和文化危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书法艺术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也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且由于数千年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书法艺术也渗透到东南亚许多民族的文化中。书法艺术在多种文化之间交流、参考、借鉴、融合,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书法教育激发创新和实践精神。继承传统、严格要求、创新实践是书法艺术的几大特点,也是书法教育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精细的技能训练,而更是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传统的认识和创新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灼见。

综上,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和理念。在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书法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艺,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一种审美态度,一种文化观念,以期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在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基础上,不断开创新的教育思路,承续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断拓展和丰富书法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为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韩国世翰大学教育学书法方向在读博士、北大首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

 

8bb912add453d81da0fd23e684394ae

民国时期书法教材《习字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