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招生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招生

苏士澍 | 书法创作中的若干问题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3-28



书法创作中的若干问题

 

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此文为在北大书法所精英班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

 

我多年来从事文物出版社的工作,由于我的兴趣和我的工作能有机的结合,所以收益就特别的大。

 

学书法是干什么

 

我们从事书法的人,首先要知道学书法是干什么。我因为做书法编辑工作,80年代从编辑字帖开始一点一点坚持下来的。在编书的同时边干边学,业余的时间从事书法——写写画画。在当前全盘西化的情况下,从小吃麦当劳、肯德基,白雪公主,米老鼠,唐老鸭。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被淡漠了。200938号,我在全国政协有一个大会发言,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刻不容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用的是中国字,所以要从小要学好汉字。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学英文的时间远远超过中文,我们的研究生我们的博士生,英文说的呱呱叫,反而中文不会写了。回过头来想找一个成语,找一个中文翻译的词对照都找不着了。所以我觉得从事书法的工作者感觉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而且在完全西化的情况下,我们不仅是一个书法工作者,更是中华民族汉字的捍卫者。

计算机绝对好,没有计算机,我们国家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当年我们轰轰烈烈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的政协副主席安子介在香港用自己的钱把汉字和计算机去沟通了,后来钱三强、钱伟长、费孝通以北大为基础,联合其它社科院研发汉字信息系统,北大的王选是我们的当代毕升,把汉字和计算机有机的结合了,汉字落后论从此翻了身。因为近百年来说我们国家受欺辱,科技上不去,一个错误的总结就是因为汉字,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六年,十八年还没有把汉字学好,所以就落后挨打。但是一旦有汉字和我们的信息技术的结合,汉字就不落后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感谢王选,在这一点上,你用什么语言去歌颂他都不为过。

今天,我们要把认识汉字、写汉字、宣传汉字要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去认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位西方领导就说过:中国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他输出的都是产品,没有输出文化。还有些西方的首脑人物说,要想让中国淡出历史舞台,首先使中国汉字不能在全世界公开的应用,多么的恶毒攻击!所以我们今天学汉字,写汉字,宣传汉字就要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去认识。

中国人一定要学好中国字。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文明古国的文明、文化都没有得到传承。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传承了下来,为什么呢?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说话可以不一样,发音可以不一样,但使用的汉字完全一样。从大汉到盛唐不管时间怎么交替,历史怎么变革,都没有把汉字扔掉,这就是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上,由于书法实用功能的要求,字体逐渐发生改变。从甲骨文到大篆,从大篆到隶书。笔法多了,书写速度也快了。后来又有汉简、草书,又有章草、行书、楷书,直到今天的简化字。我们不要认为汉字就是一个写,在书斋里头可以玩一玩,更重要的是研究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传承的问题。当前社会浮躁是方方面面的,但是只要认真地写写汉字,心情就踏实了。我做过实验,当年我的孩子要进一所小学,他们的条件是给学校教书法课。我就去教了,教了一个学期之后,好动的孩子都不躁动了,都专心的写字。这说明我们的笔,我们的墨,我们的纸拿起来去写字,它能让你精神集中,为什么精神能集中呢?因为笔是软的,墨是稀的,纸是能洇的。软笔稀墨写在能洇的纸上三者就使得你精神集中。孩子精神集中了,就可以专心致志的去干一件事情。再如,老人专心致志的去写字就可以入静,一入静就能达到身心健康了。所以不要把它说得多神乎,它确确实实能通过写字达到身心健康。

学习书法首先要研究汉字,因为书法的载体是汉字,而汉字又是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六种方法来组成的,是通过形、音、意三者结合来完成的。而不能仅靠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只是其中一方面。既然我们学的是书法,应该用六书的方法,通过形、音、意三者结合宣传汉字的伟大。我们学习汉字这种艺术,还不仅仅是把字写好,把字写得漂亮,成为书协会员、理事,主席等,更主要是通过书法宣传汉字文化。毕加索说了,我要是中国的艺术家,我绝不学绘画,我一定要学中国的书法。现在全世界三百二十多个孔子学院都在不同程度的传播我们的汉字书法艺术,传播中国的文化。所以我觉得,加强书法的学习,我们要增强民族责任感,加强书法的学习也是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

 

书法里边要讲究三个要素:即笔法、结构、章法。 这是最基本的要素。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怎么算好,怎么算不好。他有没有标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标准的。首先看是笔法,笔法是用笔的方法,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启先生说结字是主要的。不管怎么说,笔法首先是第一位的;关键第二个问题是结构,楷书有楷书的结构,篆书有篆书的结构,隶书有隶书的结构;第三是空间的章法。

 

篆书

 

作为小篆,写起来他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孙过庭《书谱》里说:篆尚婉而通。这是品评篆书的一个基本标准。写篆书的时候首先要从小篆入手,从小篆入手之后呢再向两边发展。一要想追求古典、雄厚的风格就写大篆、钟鼎铭文。如果再有点飘逸,可以再写写甲骨文。二要追求规整的风格,可以从小篆开始直奔隶书,而写隶书一定要写汉隶,有汉隶的基础之后再向简帛发展。

小篆是学习书法一堂课里边很重要的一门。要想把小篆写好,首先要懂说文。因为说文是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一共讲了9353个字,进行了彻底的分析。说的是文,解的是字。而且是540个部首,这540个部首可以说把中国古代的篆书全部归纳起来了。中国的汉字有了说文解字以后,历代的文人都在他的基础上说呀点评、解、注等等。最重要的是清代的段玉裁,从文字狱以后,段玉裁进一步的做了说文解字注释,统称为《段注说文解字》。所以我们如果大家有兴趣,一定要把说文解字从头到尾看明白了。当你用到哪个字的时候,特别是搞篆刻的同志把说文看一下。有条件的把王福庵或者杨沂孙、吴大瀓写的说文540部首,首先写好。有这个基础再进一步写这个字,你就是有本了。王福庵在近现代来说,写小篆和金文结合上,确确实实是个大家。他的字形的演变和字的结构相当的漂亮。

如果写玉箸篆,像清王澍,如果写得太大,就显得笔划太单薄,这个从笔法上来说还要严格一点,可以适当的吸收王福庵、吴大瀓的写法。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书同文车同轨,他把所有部首文字都规整一样了,规整是好的,但是从艺术角度说就板滞了。从清代邓石如写篆书以后到吴让之、王福庵、吴昌硕等等,包括当代一些大家都在书法风格上有所变化,所以呢你拿他做基础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有了这个功底之后,还要好好的再往前进一步发展。

再有就是每个字的美感,不要扭得太厉害,小篆的美感,康熙字典的字头要比说文解字的字头好看得多。小篆是修长的,58的比例。不能停留在王澍这些人的笔下,要把小篆和隶书、魏碑有意的去结合一下,赵之谦就是结合得好的范例。徐三庚写字太媚,吴让之写得就规矩,所以在他们的基础上,最后落到王福庵身上,从王福庵再向邓石如方向发展,追求老辣、雄浑。

学篆书首先不要写错字。比如说晴天的晴,延续下来都这么写:不能说今天写一个晴天的晴,加日字,加一青字,不能说对,起码现在不能说对。一定要查书,写法要有根据。

现在我们评书法作品,经常有一些拼凑的效果,要恰到好处。我们学书法不是写几个字就完了,通过书法来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汉字要表现出来,这点是很重要的一条。

 

草书

 

我们评判一幅书法作品按照笔法、结构、章法、墨法这么几个要素。从笔法上来说,真以点画为形质,草以点画为性情。真书看什么呢?看点画,草书看什么呢?看使转。使转要写不好了,你再草都不成。不管是怀素、张旭,后来的宋四家及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等等,包括当代的一些草书大家,他们的使转都是很灵活的。还有就是写字太快,草书绝不是快书。快了之后呢,干燥泛味,仔细看怀素、山谷那种长枪大戟,瞧着很快,实际上很慢的,为什么说慢呢,因为他做到了干而不枯,引而不发,这是笔法。结尾的须尖,是快的结果,如果稍微慢一点,倒点墨汁,研一研,墨润的效果就出来了,光靠墨汁绝对干枯,没有润的东西。

现代的草书在通篇章法上,大多是一行半两行到三行,没有连绵大草的。而古人的连绵大草都是手卷,因为条幅布白难写,所以我们写草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好的传统留下来。出现现代草书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受今天得奖因素太大,谁得一等奖了,大家都去学他。他真好么,未必。但是他评出来了,评选也是个导向问题。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的眼界还不够高,如果眼界高的话,绝不会为这些当前的书风所迷惑。本来写得很好的草书,非得写得歪七扭八,好像这样就成了好的作品。我始终不认为好。作为草书,首先写出来的字得认识,王羲之、孙过庭、颜真卿写的字大家都认识,启功、林散之的字大家都认识。而我们今天的草书大家写的字都不认识了,这不是好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规规矩矩的写需要时间、耐力和功力,胡涂乱抹,偶尔还能得奖。获奖后还找出一个理论,我跟你风格不一样,我跟你流派不一样。拿古代丑书和写得不好的当祖宗,我们跟他们一样。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都是以风格流派的不同来掩盖自己功力的不足。不知道从哪里走往哪里发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甚至把笔锋写散,受东方日本人的影响。我去韩国讲座的时候他们问我,为什么你们书法原来写得那么好,现在都跟日本人学了,这不是好现象。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扭转这个局面。

我们能够写好,就要朝着正规的方向发展。要在用笔用墨上讲究,写和画不一样,为什么叫写呢?写就是笔在纸上提按的掌握,处理得当。如果处理得当笔一定是慢的,如果处理不当行笔就是快的。而且,第一笔的起笔和第二笔的起笔要有机的结合,不能老是写一个字沾一次墨,这都是不对的。落款一定要行楷书落款,不能让人认不出来是什么。

写小字,要求笔法很精到。首先是要用狼毫,笔法要到位,我们对于笔法的要求严格,包括对纸的要求,不能用纯生宣,要用半生不熟的纸或粉笺纸才行,即洇又不全洇,这样的话给你用笔助一臂之力。扇面是文人雅士的赏玩,字体和形式要有机的结合,如果你写一篇行草书的书札或是手卷册页还可以,但是反映到扇面上要规矩一点,稳重一点。有笔断意连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顾盼生姿。这个顾盼生姿是适合于扇面的顾盼生姿,适合扇面就不一定适合手卷了,又不一定适合于册页。

  写草书要好好逐个临十七帖,另外写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为什么呢?智永真草千字文可以解决识草字问题,而且有墨迹留存,真和草合在一起,写得很不错。之后把孙过庭书谱连文带字好好咀嚼消化。他对字的品评对字的认识包括写的字都非常非常好。最后向宋代发展,想写长枪大戟写黄山谷,喜欢书札体,写写东坡、米芾。都很不错,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己就会有所体会。启先生说,学书法首先二王是正宗,二王没留下真迹,学谁?学赵孟俯,赵孟俯写不好一出溜就写董其昌。为什么呢?董其昌写得太散,赵孟俯写得太板,所以呢,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多好的传世墨迹,有这么好的基础,在现在的基础上通过临摹学习,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就是王铎,那永远提高不了了。取法得从二王往下入手,起码到晋唐,十七帖也好或是张旭草书也好。实际上张旭的真迹一幅没有,包括古诗四帖,那都是明人仿的。皇帝的避讳他都没有,启先生说那是明朝人制作的。但是字写得不错,他的章法可学,但是他不是真正张旭的东西。

 

行书

 

《怀仁集圣教序》的上下字没有相应关系,因为它是集字。在学的时候首先要把每个字的结构笔法学到,真正要练成整体的时侯,就不能受集字的约束,要有上下呼应,左右生姿。在学习圣教序的基础上把它背临下来,写一遍流畅的行书。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不能太快,在写这样的行书时要用长锋羊毫,纸也要改进。写圣教序之后写兰亭,再写写苏东坡寒食帖等。如果写草书的话写写智永千字文和书谱。行草书的话要奔宋四家发展。不要写杨维帧,他是以丑为美的典型代表。

 

小楷

 

小楷最大的特点就是稳重而且让人惊叹,真正写小楷的时间不在于年轻,文征明、启功先生等写小楷的最佳年龄是50以后。至少写好掌心大的字之后再去写小楷。小楷要做到意到笔不到是最好的,所以大家一上来就写钟繇、王羲之、黄庭坚我觉的未免有些牵强,可以拿灵飞经入手,我们出的一本灵飞经,前边是刻本,后边是真迹,可以拿两个对照来写。完全看刻本那笔锋怎么写的,唐人写经的真正笔法没有掌握到,光看唐人写经的纤细,厚重感没看到就达不到要求。小楷的结构绵密,但还要疏朗。虽然是熟纸写小楷,但是也不能太熟了,因为太熟了颜色就浅了,力透纸背的效果就没有了。

 

 

纸很重要,为什么说纸要陈年呢?就是因为这个纸,大家有时间可以到宣城去看看,笔、墨、纸、砚四个是宝,我们现在都没有拿他当宝。今天条件这么好这么充足,你对笔对墨对纸一定要有研究。首先说选纸,完全的草书用太厚的纸是不行的,用净皮或者特净皮就看自己本身掌握的程度了。因为纸薄写起来轻松,纸厚呢,有的纤丝就出不来。如果稍微大一点的字,最好用特净皮。什么是净皮呢?就是纸的成份大部分都是檀皮,檀皮里边比例大,草比例小,就是特净皮。我们看宋元以前的纸几乎都算熟纸,那个时候没有羊毫笔,更没有檀皮,檀皮是明以后才有的。为什么要买五年十年或十年以上的纸呢?因为十年以后空气与纸接触慢慢由生变熟了,但还保持生宣的味道,即洇又不全洇,笔墨层次,跃然纸上,使书画家用起来更能发挥作用。

 

 

我们现在要求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这个效果,这个就需要你的用笔和腕力,还需要墨。现在我们使用的墨汁,原来使用一得阁,现在不用了,被玄宗墨汁取代了。玄宗墨汁稠,兑水稀释之后还很黑。所以大家可以用点玄宗墨,目前玄宗墨。如果写草书,在一米以内的,就找一块好的砚台,端砚或者歙砚。为什么说这两种砚台好呢?它发墨快,什么是发墨呢?就是石头很硬,水含在里头,你研的时候墨块往下掉,本身的石头不出面儿。有的次一些砚台,墨也掉,砚台也掉面儿,稠的像浆糊一样,就不能写。所以我们对笔对墨对纸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这些严格的要求首先是在把字写好的基础之上你才能有这个要求,你本身字都不行再给你好的条件也没用。

现在都是为了追求一种时尚,都是这空一块那空一块剪一块贴一块甚至盖满印章,我认为都不是美,在这一点上要有立场。其实乾隆的盖章就是把作品全给破坏了,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的批评过他。但是由于拍卖行一炒作,所有盖乾隆的章都值钱,一哄而起。所以把这种风气带起来了。我们现在把一幅书法作品盖得满脸花有必要么?没必要。本来印章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印章都把画面破坏了还认为是一种美,我不这样认为。所以在这些问题上还要规规矩矩,不要故意的落一块落一块,根本不美。

写完之后要盖章,盖章也要讲究,齐首章不能用方块章,得是长方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作品要文雅,与做文人书家一脉承传。最后写古诗词,加强自己在诗词歌赋方面的修养和提升,能够使你的笔墨或者字形字体更趋向于文人化。文房四宝承载文明,是通过文房四宝把书法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法只有继承和出新没有创

 

我们在书法问题上只有继承和出新,没有创这一说。什么叫,就是蛮干。我们不能被今天的创新所迷惑。今天再好的草书也超不过明朝,明朝人玩的花样在博物馆里有的是,但都没流传下来,真正流传下来的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符合法度的。书法书法是书写的方法,法书法书是有法之书。所以大家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像古人好的墨迹和碑帖学习,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出路。不是你写的字今天参加了一个评奖,当然我不否认评奖,因为任何时候他都有一个倾向。站在我个人,做文物出版社社长、编辑的角度这个前提下,还是要继承传统,在继承的同时有点出新就不错啦!你再怎么写也没离开篆、隶、草、真、行吧,而不是创新体吧!毛主席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都没说创新。所以在书法的行当里头,老祖宗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三千多年的文字记载,这么多好的东西我们继承还继承不过来呢。我们在笔墨使用的时间远远比古人少的可怜,在清代的时候有一书札体就以为不得了了,所以不能以那个为最高标准,那只是一个一般标准。

我们学书法不能离开博物馆,博物馆的真迹都不看,现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每年都有很好的墨迹碑帖展出。大家只要有时间有精力都要走进博物馆。那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所以说在书法的行当里好好的向古人学习,学了七分学了十分,像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努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往往打不出来就是书匠书奴,打出来了就是大家,但是你不进去就永远得不到书法的真谛。不要为今天一时的评奖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