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书法

邱程光 | 简述新加坡的书法文化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4-05



简述新加坡的书法文化

 

邱程光

 

书法是中国艺术精神上最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艺术中的传统文化核心精神,而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并受到世界的瞩目。

传统儒家观念,一直都将“列为六艺之列,同时又深受过去封建皇朝长久以来以书取士的做法影响,所以书法不仅仅只是文人弄弄笔墨,只限于满足人们的审美心态而已;实际上书法因实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庙堂、园林、碑石、馆舍、庭院、楹柱、家具、摆设、器皿、书籍、文牍、信札、柬帖等等,书法所起的作用可说是无处不在的,书法艺术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的深度追求和修养境界高度升华

过去人们视文字如神灵,汉字数千年来的一脉相承,其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来释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一种代表了自己民族神圣、优雅、尊严的文化形式,令人产生审美情趣,所以说书法艺术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高度体现;在过去,书法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文化人的衣冠,不仅是从其书艺技法灵气,甚至是所承载的诗文的文化内涵中,可以从看出书者精神、气质和素养等各个方位的高雅层次,所以名家墨宝一向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热捧,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会看见书法的踪迹,早年离乡到海外谋生的华人,绝大多数没有受到较好的教育,但出传统对名人知识份子的崇敬,也就对这些人物的墨宝产生尊重和宝爱的心理;书法家往往也是当时一位高官、学问家或是甚至还是位备受尊重的名人,所以只要是能书者,在当年这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岛的条件下,所受到的尊敬程度是不一样的,他们甚至也被尊为海外华人的楷模或文化界导师,所以来自大陆书法家对于海外书法之普及和推广,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新加坡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比较集中的岛国,这里的华人虽然生息于异域,但是因为并没有打算把这里当着是永远的家园,所以仍然传承了大陆的教育传统,以便子女们日后返回大陆时可以在老家求学时顺利接轨因为科举制度才刚废止不久,读书人仍然沿袭重视书法传统,所以早期新加坡的华人一重视书法,并视为未来傍身的最重要才艺之一,在新加坡建国之前,无论是在私塾或学堂时代,和后来新式学校的兴办,童蒙开始就读首先就练写好字,有些比较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里,写字不仅只要求写得端正、美观,而是更要把它当着人生综合素质修养的高度来要求,通过书法艺术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海外华人社圈里巍然成风,便形成法”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和延续的动力。

 

书法文化和华文教育

 

1819年由英国人登岸埠,民国辛亥革命成功百年里,除了清朝末年政府在这里设置使馆开始大兴文教外,新加坡基本上就处于文化沙漠时代要談新加坡的書法文化就得从新加坡的歷史說起,新加坡的书法文化的发展与形成,和当地早年这里中华文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1840年到1930年的90年中,是华人下南洋的一个历史高峰期,尤以同治六年,即1867后,当年皇帝只12 岁,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刚平定太平天国,太平军余党纷纷难逃,清廷国力这时也转盛为衰,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史的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开始涌入东南亚,新加坡作为南洋的中心也不例外,因为新加坡的迅速发展,需要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所以岛上的华人人数剧增,(当1819年英国人登陆新加坡时,岛上人口只有150人左右;1840年新加坡总人口有3.5万人,其中华人近1.8万;1931年总人口55万多,其中华人近42万。)并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朝末叶,请政府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开始在新加坡设置领事馆并派官员驻劄第一任清朝驻新加坡领事左秉隆1881年秋上任后,便大力提倡文,鼓励华社设立学堂,积极引导当地华人关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提高新加坡当年华人的见地,以忠于当时的大清皇朝;这样新加坡这个蛮荒之地才开始有了文化的建设,士人得地位才渐渐获得提高。民国成立后,因为海外华人支持革命力度颇大,也在海外华人社区积极推动和宣扬华夏文教;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团结乡亲和氏族并共谋利益,所以一些地缘的乡团和血缘的宗亲会馆在19世纪后也相继成立起来。早期移居华人深感自己家乡教育不普及,才得离乡背井,漂泊海外谋生,尝尽无知与落后之苦,而殖民地统治当局为的是利用移民的廉价劳动力和商机,来掠夺这里的资源,对于各地来的移民实行的是愚民政策,为了下一代子弟前途打算,所以一些会馆乡团组织,或有能力之先进,便开始这个英国皇家殖民地筹办起私塾或学堂,以及后来的华文学校来栽培下一代。

创办于战前的南光学校校长王湛悦女士,在1951年学校毕业特刊里说道:“侨胞来南洋群岛,远在唐朝以前,所以侨胞们有口同声地称祖国为唐山,由祖国来的人,称为唐山客,可见我们侨胞来南洋群岛已有相当久的历史了。再加以南洋与祖国较近,气候温和宜人,易于生活,同时市政及卫生设备,又较祖国进步,所以很多唐山客来了这儿传了几十代也不想返祖国了。因为当时环境的需要,有华侨的地方,也就有华侨学校的设立,尤其是小学,凡是华侨麕集的地方,无论海滨山僻,莫不开办学校,培植下一代人才,这也是热心教育人士的伟大贡献。”可以说是道出了当年华侨在新加坡以及南洋一带致力办学的苦心。

新加坡开辟不久后,当地华人的文化水平还是十分落后,为了教育年轻子弟,即已有人开始设立私塾,或称为义学、书室或书院,并从大陆聘请教席。根據德國裔牧師G.H. Thomas記載,早在1829年甘榜格南就有一家私塾,學生約20人;北京街也还有一家私塾,學生8人;還有福建人在北京街創辦的私塾,學生22人。另外还有记录可查的早期私塾是福建永春的陳金聲(1805-1864),在广东汕头的佘有进(18051883)资助下, 1849年在天福宫旁創立的崇文閣(崇福女子学校前身),作为华侨青年子弟接受中文教育之场所;陳金聲后来又在1854年带头捐资下于厦门街的萃英書院,供华侨子女免费入学,以培育年轻一代华侨1885年,福建永春的李清渊创办凤裕义学,并赞助颜永成创办兼教中英文的颜永成义学(又称培养书室,1893年改名英华义学),广收平民子弟後才有陈依德于1889年借用陳氏宗祠保赤宮(建于1876年)開辦的家族式的毓蘭書室(后改称保赤学校);1892年新加坡天主教徒林春在后港创办道南学堂,这家教会学堂讲授《四书》、《五经》及教会自编的经文,20年后,道南学堂归教会直接管理,并改名为圣音华文男童学校(为圣婴学校的前身)

光绪十三年1887派驻新加坡的清朝官员李钟珏在《新加坡风士记》记载闽广士子在叻授徒者,颇不乏人。叻中弟子读书,图回籍考试者亦不入。然叻地无书,又无明师友切磋琢磨,大部分专务制艺,而所习亦非上中乘文字。

1890年的新加坡《叻报》报道:“叻中书塾,除自请儒师以及自设讲帐者外,其余义塾,多至不可胜言。”可见当时在华文教育,已经有一定规模。(叻:为新加坡旧称)

私塾的讲席都是从大陆聘请过来的秀才,他们大都能写一手好书法,除了传授《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等外,其中字课是不可缺的。

由于早期资料湮没,根据手头上的记录,在19世纪于新加坡传授书法的私塾老师有金门贡生许耀焜(1838-1905),精擅书法,晚年(约在19世纪末)受聘到新加坡于私塾授徒,后终老于新加坡,葬于仁记山(麟记)。

中华文教受到重视之后,因为当时新加坡人普遍教育程度扔比较较低,所以人们对于知识份子和文化人,都会非常尊重,因此凡新加坡的华人会馆、社团、祠堂、店铺、学校、寺庙、宫观、园林、家宅等,都以能得到名家书匾、题字、题联或书迹为荣;在早期当地名手不多的情况下,便在大陆老乡安排名家书写,后来岛上请来了一些私塾教师和知识份子,以及经常有大陆的名人或书画家到新加坡活动后,他们便会受到当地华人社圈的热捧,并为各个单位题联留字,为丰富新加坡的书法文化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加坡华人之有新式学校教育,是在中国戊戍政变后, 1905年废止科举制度,清朝工部及广东总督岑春煊先后派遣商务大臣张弼士、视学刘士骥南来劝办商会及学校,促成新加坡华人新式学堂纷纷建立;鼓吹革命思想的孙中山等及其支持者这时也在新加坡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洋支部,也催生南洋地区乃至新加坡创办华校以及办报的风气;另外当年新加坡也是康有为曾经避难海外之地为了在海外树立保皇实力,康有为也在这里鼓动提倡兴学。

当时除潮侨创办於1903年的养正学堂(崇正学校前身)是最早的新式学校比较有规模的有1905年粤籍人士组建了广肇学堂(后改名为养正学校),其后又有客属人士创办的应新(1906)、大埔人士筹办的启发(1906)、潮汕人士创立的端蒙(1906)、福建人创办道南(1907)、琼侨筹建的育英(1910)等校相继成立

因为前清时代的积弱,以及在大陆解放之前,仍然无法摆脱列强干预而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因此以教育救国成了当时每一位知识份子肩负的责任,正因为这样,由教育救国衍生为艺术救国,也就成为那个时代从事艺术工作者的一个奋斗目标,这个时代南渡的教师及知识份子,都会给南洋一带的学子灌输这类的思想,所以就能培养出一批热爱祖国,并有志于传承及弘扬海中华传统文化者,这些学子在书法艺术上大多有一定的造诣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大陆的文人、画家流亡海外又再掀起新的一轮高潮,文人及书画家或以文艺宣传抗日救国,画展筹款报效祖国,其中就有不少书法家南渡到新加坡并落下脚。

在战前南来的书家中,除福建连城罗丹来新加坡经商、金门籍许允之(1890-1960;1936年到新加坡)受聘在银行担任中文文书外,以及广东澄海陈耳(1917-1998;1936年到新加坡)来新加坡经商外;粤籍谭恒甫(约1880-1953;1932年到新加坡)即到新加坡设帐授业,另外浙江浙江嵊县俞龙孙(1895-1991,1923年到新加坡),揭阳郑鼎新(1885-1942,1927到新加坡)、福建厦门林学大(1893-1963;1937年到新加坡)、诏安吴得先(1893-1962;1939年到新加坡)、龙溪施香沱(1906-1990;1938年到新加坡)、福州陈人浩(1908-19761937年到新加坡)、金门黄火若(1910-19941934年到新加坡)、南安潘受(1911-19991930年到新加坡),梅县张丹农(1903-19751940年到新加坡)、台山黄载灵(?-19731939年到新加坡)、海南文昌黄少怀(1884-1973;来新年代不详)、文昌祝嘉(1899-19951927年到新加坡)、乐会卢岩(1903-1968上世纪30年代末到新加坡)、万宁黄国良(1920-20041940年到新加坡)等都曾经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

这些书法家中罗丹在1934年至1936年到新加坡鬻字及经营印刷厂后,返回福建;1923年经蔡元培先生介绍赴新加坡任教的俞龙孙,则新中国成立后返回故乡,除书法外他后来成为浙江的戏剧和魔幻术大师;祝嘉1927-1931年于育英中学任教后返回中国,辗转到苏州定居,著了中国书法史的第一部巨著《书法史》,其余诸子多留在新加坡

在二战沦陷期间,新加坡也有多位从事教育的书画家惨遭日军杀害,其中有兼长书画的南洋美术专科学院创办之一的张汝器、从事教育办学的郑鼎新等,其他避难各地书法家在和平后,纷纷返回教育岗位。

在战后前来新加坡担任教学工作的书法还有上海张瘦石(1898-19691948年到新加坡;)、福建安溪王瑞璧(1904-19981954年到新加坡)、安海颜绿(1908-19821948年到新加坡)、金门傅子昭(1928年生;1948年到新加坡)、龙海林惠瀛(1921-198450年代到新加坡)、广东中山刘楚材(50年代到新加坡)、潮安蔡梦香(1890-19721948年到新加坡)、普宁陈景昭(1907-19721949年到新加坡)、澄海黄勖吾(1907-19801960年到新加坡)、潮阳刘侯武(1894—19751949年到新加坡),海南文昌凌家农(1917-19761953年到新加坡),潮安饶宗颐(19171968年抵新加坡)、湖南邵陵佘雪曼(1907-19931955年到新加坡)等;至于北京崔大地(1903-1974)则是在1946先到马来亚的槟城,然后于1965年从当时的马来亚到新加坡定居并专业从事书法指导的老师。

1953年从泰国以及砂拉越辗转到新加坡的海南文昌罗家农,虽然原先也是从事教育工作,但其在抵达新加坡后,却改以鬻书度日,直到1976年逝世。

其中曾被任命为潮安县县长、两广检察使的刘侯武则在1953应潮阳会馆到会馆创办的阳学校出掌校政,直到1957年因年事已高退休返香港,刘侯武在新加坡期间曾为新加坡多家所学校、会馆等邀请于右任书写名匾,其中最受瞩目的就是1955年建校的南洋大学牌坊上的校名,以及义安学校的校匾等;佘雪曼则在1955年南洋大学聘约到新加坡担任文学系主任,1960年离任到香港;饶宗颐在1968年应聘到新加坡大学担任中文系首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3年应聘到香港中文大学;而独身前来新加坡执教的颜绿,后因患肺疾于1981年返回安海故里,1982年殁葬家乡墓地。

就是因为有这些私塾、学堂乃至后来的新学校的创办,尤其是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校里,书法与音乐、绘画、珠算等都是学子要认真学习的才艺课程,这种在华文学校种重视的传统教育方式一直维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这批献身文教工作的知识份子对新加坡后来书法之发展、推广和普及,以及后来本土书法家的催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这些新加坡早期致力教育事业的书法先驱中,在书法教育及推动贡献较大的应属陈景昭、施香沱、崔大地;由于目前活跃于新加坡书法界的名家中,有不少系出自这几位书家门下。

金石书画家及书画收藏家陈景昭,书法深得恭绰别具一格神韵,书风绰约多姿,跌宕有,刚柔并济,氏各体兼能;他1949年到新加坡,在端蒙中学担任校长,在学校致力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风气,并自己出资出版《叶恭绰真书册》,以赠送学生临习,后来在1965年转到中正中学担任教职直至退休;陈景昭一向热衷于鼓励及培养后进,在他的影响和支持下,由一批中正中学毕业与在校同学在1968年发起组织了新加坡中华书画研究会,并由陈景昭担任该会导师,他虽然在1972年故世,但该会在1979年改名为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成为当年新加坡唯一纯书法社团;1983年将中文名再易为“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后,于1995年再将中文名改称“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而成为新加坡目前最活跃的书法团体之一;当年叶体书法在70年代曾经风靡新加坡书坛,即归于陈景昭的提倡和推广之功。在该会成员中曾经接受陈景昭指导过的书家有陈声桂、王思宗、朱碧妹、杨应春、杨应然、许钟发等。

新加坡另一家在1994年才成立,也活跃于国际书坛的书法团体狮城书法篆刻会,其中好几位主要发起人以及多位成员如吴俊刚、薛振传、丘程光、纪民贞、蔡建才、陈洽群等,也都是当年陈景昭的学生。(有关书法团体的部分将另外在<美术组织与书法文化>一节中,再行介绍。)

另一位金石书画家施香沱,则是在1938年南来新加坡,并担学校的校长,其篆书及篆刻私淑吴昌硕,得其雄强,恣肆之意;行草则钟意于王铎、黄道周之雄迈浑厚古朴苍劲隶书则专攻尹秉绶,富古穆浑厚之美。他在周末到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今易名为南洋美术学院)任水墨画科兼书法老师,献身于美术教育长达36年,为新、马两地培养了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无数书法与国画英才;所以出自其门下学生,大多书画兼精,以他的学生为主干的书画团体有墨澜社社、啸涛篆刻书画会;氏曾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并应邀担任墨澜社和啸涛篆刻书画研究会顾问,三一指画会名誉顾问著作与画册有荔香樓印集》、《香沱丛稿》、《施香沱书法》《施香沱篆刻图绘合辑》、《香沱印存》以及《先驱画家施香沱的艺术世界》。1979年因在中华美术教育的贡献,获得新加坡总统颁赐公共服务星章。其得意门生在新加坡有黄明宗、陈建坡、曾纪策、胡康乐、庄声涛、林万菁、王贵南、张有铄及郑俊杰等

崔大地为北京人士(一说为朝鲜人,因避日本入侵而蛰居中国北方),其金文大篆、隶书及魏碑书法,气势磅礡,功力深厚;对汉隶及草隶尤独具心得,更擅于擘窠大字,以气魄雄遒凝重而著称。他因避战祸游走中国边境,并在和平后辗转经越南、泰国,而在1946年到马来亚的槟城,这年他曾经在新加坡举办过书法展,然后再于1965从马来西亚转到新加坡定居并专业从事书法指导。他当时除设帐收学生指导书法外,也曾经在华义政府华文中学书法班指导书法若干年头,其中多位弟子如马波浩、吴耀基、杨昌泰、关奂璀、庄丽玉等也分别成为狮城书法篆刻会与兰亭画会的主力。

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书家还有张瘦石、黄载灵、陈人浩、黄勖吾等,黄国良原来也曾经在教育界服务,后转入报业界,于80年代退休后,也从事书法指导,栽培了一批专攻隶书的生力军;另外还有自60年代开始在学校兼任书法指导的廖宝强、曾广纬等名家,也为新加坡书法出卓业贡献;这些老师们以高深书法造诣与素养,或广结书缘,鼓励后进、指导学生,开枝散叶,影响了当时几代青年,奋随其宏大志愿,为传承与发扬传统书法艺术而继续努力,他们在推动书法上的贡献,功不可没。

在这些曾经于教育岗位上做过贡献的书法家,擅长诗词者也不在少数,其中尤以潘受,饮誉海内外;其他如黄火若、黄少怀、吴得先、黄勖吾也都有诗词专辑传世;在上述的知识分子中,许允之、陈耳也兼长于吟诗作对,但许、陈两位到新加坡后则转进入商界服务。

新加坡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莫过于兼诗人、教育家于一身的国宝级书法家潘受,氏原名潘国渠,于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初《叻报》编辑,1934年起分别执教于华侨中学、道南学校及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及任道南学校校长6年(1935-1940)。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受委担陈嘉庚主持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并在1940年曾随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中国考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避难逃离新加坡辗转到陪都重庆,胜利后返新加坡。1953年参筹办中国以外世界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之工作任南大执行委员会委员。1955年南大校长正式开课后不久,原任校长的林语堂离校,受委大学秘书长主持校政忍辱负重渡过最艰苦的年,直至1959年首届学生毕业,才辞去职务。潘受精研书法,早年师法颜真卿、黄山谷、虞世南、何绍基,后转习魏碑,于各体法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书笔走中锋宽博沉郁之意,似柔韧以济刚硬,行笔从容不迫,如峰回路转,拨雾见花,尽屋漏之美;结体工匀而奇,雄发之外另局超逸之姿,自成一家面目;其诗作大有可观功力精純,诗风劲沉着,吐纳李杜,境界雄闊,淋漓感慨寄兴深远,馳譽域外,被推為當代詩壇一流大手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的文化人都公认潘受是20世纪成就很大的诗人、书法家。氏到80年代才开始参与新加坡文艺界活动,并先后担任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狮城书法篆刻会、啸涛篆刻书画会之顾问。1985年获巴黎“法国艺术沙龙”金质奖;1986年新加坡政府文化奖章;1991年又获法国国家艺术与文学勋章;1994年荣颁新加坡公共服务星章; 1995年,新加坡政府为肯定潘受的对国家文化与教育的卓越贡献,正式宣布他为国宝1997年获亚细安文化奖。其诗词收录于《海外庐诗》、《潘受诗集》;书法集《潘受行书南园诗册》《潘受墨迹》、《潘受近书三迹》、《潘受诗书回顾等。潘氏虽没有正式收入门弟子,但在新加坡受其书风影响者有李淑芝、许梦丰、丘程光等人。

在新、马从事教育多年,并以指书书艺蜚声海内外的王瑞璧,原为福建安溪县解放前县长,1949年往香港后,于1954年移居新加坡,先后在马来西亚居銮中华中学、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新加坡南洋女中分别担任校长及教师其书法出自颜、柳,进而涉猎诸家碑帖,再转攻怀素草书;70年代退休后寄情书法,仍用功不辍;80年代后以指代笔,研创指书书艺,其指书铁划纵横,云烟满纸,富自然流畅之美,且字无论大小,均能随心所欲,而推为一绝;在世时担任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狮城书法篆刻会、新加坡三一指画会等美术团体顾问。1992年获颁新加坡共和国公共服务星章;有《王瑞璧翰墨集》、《王瑞璧笔艺》、《王瑞璧指墨》、《王瑞璧指书二集》、《王瑞璧九十书艺》等书法集传世。

 

学府的书法文化

 

学 校

新加坡60年代以前的华校,大多数仍保持过重视书法的学习,就是每周要按时交书法作业的做法,这书法作业没有计分,不过在交作文或作文考试时,必须用小楷来誊写,小楷写得好,对作文的评分是会起着好作用的,所以在早期新加坡的华校里受过教育的学生一般上学过毛笔字的基础。

由于当年一些学校聘请书法老师,或校长本身就是书法家。这些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书法水平都相当高,其中有不少学生成为目前新加坡书法艺术界的书法家或书法事业的推动者。在书法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表现的中学有:中正中学、端蒙中学、德明政府华文中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华侨中学等,当前活跃在新加坡书法艺术界的同道皆大多都出自这些学校。

新加坡在1965独立后不久,很多华校陆续取消了过去必须要交书法作业的规定,但当时的学校如中正中学、端蒙中学等,因为有重视书法的传统,而在课外活动中继续设有研习书法的活动,并在名师负责下,继续推广与传承书法艺术

1938年创校的中正中学,出任第一任校长教育家庄竹林本身书法也有很高造诣,庄校长很注重学府中书法学习的传统,和平后复校,先后受聘在该校任教的有刘楚材、胡超球、柳明诚、张丹农、吴得先、黄载灵、张瘦石、颜绿、陈洪、林惠瀛以及六十年代在该校任教的廖宝强、陈景昭等书法家。

中正中学书法在庄竹林校长以及校董们积极支持,以及同学们策划筹备下,分别在1953年及1954年连办了两届学生书法展,这是新加坡最早的书法专题展览,因为是学生的书法作品展,而且水平相当高,而在当时造成很大轰动。该校书法名手辈出,先后有四十年代毕业校友林子平、陈洪(已故)、杨伟群(已故)、徐祖燊;五十年代校友廖宝强、曾广纬、江士豹、尹镜培、刘太格陈剑波、何钰峰;该校书法研究会后来暂停一段时期,从1966年起恢复了书法研究的活动,并由留学台湾归来校友廖宝强主持指导工作后来活跃新加坡书坛的陈声桂、朱碧妹、杨应春、邱程光等,都是当年中正中学书法研究会的主干。中正中学书法研究会这批成员另一位刚退休教师,也是一位金石书画及收藏家陈景昭的指导及创造条件下,于1968筹组成立了新加坡中华书画研究会,该会在1979年正式改名、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成为新加坡第一家书法团体,并在八十年代以后新加坡掀起的书法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在新加坡由潮侨于1906年创建的端蒙中学,因潮汕地区文风的影响,也注重学子书法的学习的传统,1949年陈景昭受聘为校长后,就培养学校里书法风气,并曾经自资编印字帖,方便学子临习,当时该校还有一位擅长书法的教师祝业殷,奠定学校学习书法风气;陈景昭1964年离开端蒙后(转到中正中学任教),书法家杨伟群担任副校长,继续保持重视书法的传统,由曾广纬主持该校的书法研究活动,使到该校在70年代出现一个书法繁盛时期。历年来出自该校的书坛人士有薛振传、吴俊刚、陈建坡、林万菁、纪民贞、许钟发、蔡建才、陈振泉、陈洽群等。

曾经由书法家陈人浩从1956年至1969年主校政的德明政府华人中学(前名为加冷西政府华文中学),也培养了许梦丰,和后来的周德成等名家。

华义中学1966年起,聘请崔大地给给该校课外活动书法班学员指导,当年在崔老指导下崛起于新加坡书坛的华义学生如马波浩、吴耀基、关奂璀、庄丽玉等。崔大地在1965年到新加坡定居后,即以书法作为专业,另外受教于其门下的书法家还有其原马来亚女弟子王原人(现移居澳洲)杨昌泰。

 

美术院校

 

新加坡的书法一直被列为美术类之一,1938年创办的南洋美术专科学院(南洋艺术学院前身),在当时在引进西式教育的大环境下,美术院校是以教授西洋画的纯美术及实用美术为主,并没有设置书法课程,书法则是因中国画需要题款而列为附设的选修课程,由个别老师如吴得先、施香沱等书法家在学院授习书法。新加坡有不少书法家其中如曾广纬、黄明宗、庄声、胡康乐、杨昌泰、陈建坡、曾纪策、郑子硕等,早期都曾经在南洋美专进修过美术,并在一定程度上 得到了书法方面的滋养,而在日后成为新加坡书法界活跃人物。

 

大 学

 

当年由南洋各地华侨筹办,中国以外地区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在经历过殖民地政府设置的诸多障碍后,终于在1955年宣告开学。南洋大学当年聘用的教授中,也有多位南来的书法家包括黄勖吾、张瘦石、蔡寰青等,他们因为在南洋大学时间较长,在本地书法界影响面比较大此外还有五十年代后期先后来自香港的佘雪曼(1909-1993年,重庆巴县)从英国来南大任教的凌叔华(1900~1990年,广东番禺人);自台湾南来刘太希(1899-1989年,江西涪丰县人)与涂公遂(1906-1992年,江西修水人)等,他们的到来时间虽然只有四年到六年不等,但是因为都曾经在新加坡办展,以及与朋友学生等以书画互动与交流,均对新加坡书法的推动作出了贡献。

 

美术团体的书法文化

 

在新加坡美术活动中,画不离书,书法一向是属于美术门类之一;由于当华人社圈精神生活匮乏,一些文化人便酝酿成立美术团体,据知1927年即有一批关心艺术的画家们组织“星洲美术研究社”;马最早的术团体,比较可靠的应该是1929年吉隆坡正式成立的“南洋书画社当时发起与赞助的都是当时显赫之士,如邱菽园、张叔耐、欧阳雪峰、陆运怀、林义顺、卫月朗等;其中邱菽园、张叔耐、欧阳雪峰卫月朗等皆擅长诗文书法。

由于中国积弱多年,当时南来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抱有爱国思想和报负,并希望通过美术教育来达到救国救民的宏大目标,他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播美术,而是弘扬一种精神,他们的这种思想境界受到了海外华人社会的肯定,并受到了尊重。

1930由张伯和、郑鼎新等发起的南星美术研究会,曾经举办社员作品郑鼎新本身就是书法家这家团体应该是新加坡最早的书画组织。

在新加坡独立前,成立于1935年,由一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学成的先驱画家发起创办的沙龙艺术研究会1936年起易名中华美术研究会到今天一直执掌新加坡画坛牛耳,其中发起人张汝器与李魁士,也兼长书法,后来多位书法家陈景昭、陈人浩、施香沱等都是该会会员,该会早时候历届的展览中,都可以欣赏这些大家的书法作品。

后来在1949年成立的美术团体新加坡艺术协会,除了西洋画种,以及中国画之外,其中也不乏兼擅书法的成员。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

 

新加坡过去没有真正的专业性的法组织,书法一向是美术或书画会活动中的一个门类,陈景昭于1967年底从中正中学退休后,便利用周日时间在其来益园住家义务指导一批喜好书画之中正校友和同学陈声桂、郑寿鹤、杨应春、吕德安、朱碧妹、萧星明、程琼波、卓进才、丘程光等,新加坡中华书画研究会就在这个基础上酝酿成立,并于19681213日获得新加坡社团注册局批准陈景昭担任该会导师。该会英文原名为Singapor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Art Society,到1979年这家团体修改章程,正式易名为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Chinese Calligraphy Society of Singapore新加坡才有了这样的一家纯书法社团组织1983年该会在原来英文名基础上将华文译名改为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1995年该会后来又再将华文译名易为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但其正式英文组织名称名称并没有相应作出更动,仍然为Chinese Calligraphy Society of Singapore并沿用至今(新加坡官方在行政上只承认英文名称。)

该会在1971年于维多利亚纪念堂展览厅举办中华书法展览,这是独立后第一个纯由新加坡年青组织并参与书法展,该展在当年造成轰动,直到1976年才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展览厅举办的第二届展览;1979年该会易名为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并在国家博物院画廊举办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十周年纪念书展

该会1974年便公开设立书法学习班;1981年至1990年与国立新加坡大学校外进修系联办各种书法学习班;1985年至1995与新加坡潮安联谊社联办潮安艺苑,开设十余书法

从新加坡1965年独立至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里,因为中国大陆对书法不予认可,海外其他国家的书法也没有比较正规组织,新加坡书法界只能与台湾,香港进行比较大师有限的交流。

大陆开放后:书法的地位受到母国的重视,国际书法活动因为大陆的开放而形成气候,在新加坡或南洋土生第一代书法家逐步成熟,形成新加坡书法发展的高潮。

新加坡书学研究会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开始走向国际,在热衷促进国际书法交流的印尼资深书法家凌云超(1914-1985原籍江苏扬中)之奔走努力下,1981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与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成功在国家博物院画廊联办第二届国际书法联合展,参加的书法家来自台湾、香港、日本、韩国、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这是国际书法展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一次,从此掀开了新加坡书法走向国际的序幕。

该会自1981年起即每年举办新加坡书法展,以及1983年起主办全国挥春大赛直至今天。1982年新加坡书学研究会与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日本国际书道文化交流协会在国家博物院画廊联办日新书法交流展后;同年又与《南洋商报》暨日本每日书道会在国家博物院画廊联合主办的新加坡·日本书法交流展,因为在这次展览中,日本多位关东及关西书派大师如青山杉雨、饭岛春敬、上条信山、殿村蓝田、金子鸥亭、村上三岛、梅舒适等联袂到来,并与新加坡书法界进行系列的交流活动,给新加坡书坛带来前所未有的书法热潮。

1983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与台湾中华书学会在新加坡成功联办了“新台书法交流展”后,在1984年又一连举办了“新中书法交流展”与“新韩书法交流展”,尤其是新加坡与中国交流展,由于是中国书法第一次在新加坡进行大规模展出,因此备受各界瞩目,由当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沈鹏率团前来,并参加了系列交流活动,更是将新加坡书法再带上令一个高潮;和韩国东方研书会之间的新韩书法交流展,也因为韩国国宝级书法家金膺显亲自率团前来,并与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结成姐妹组织,而成为新加坡书坛的另一大盛事。

接下来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又分别在1985年和1986年练习主办了和马来西亚及香港的书法交流展;1989年主办[日本现代书法交流展]1996年的[中国白家妇女书法展]1997年在新加坡举办[第三次新加坡·中国书法交流展]2005新加坡 · 印尼书法交流展”;世界所比较有活动规模的国家和地区的书法界,都已先后到新加坡交流,连年对外书法交流展的主办,掀起了新加坡的书法热潮,一些有志于书法者从国际间的频繁交流里受益,创作水平大有提高,为新加坡跻身于国际书坛之列奠下稳固基础。

1986年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第一度组团到中国访问,并分别在北京及广州两地举行交流展,该团行程还包括了武汉、黄山等地,这次访问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书艺交流及联系。

1991开始,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开始和各省市开始逐年主办书法交流展,如吉林1991);黑龙江1992);浙江1993);河南1994);内蒙古1995);安徽(1996);北京1999);河北(1999);重庆2000);云南、贵州(2001);甘肃(2002);新疆(2003)湖北2004);江西2005);湖南(2006)等省市先后都曾经在新加坡举办术交流展。

1988年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庆祝成立20周年,乘国际书友到新加坡赴会之便,成立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秘书处设于新加坡,并定1990年在新加坡举办首届国际书法交流展。1990年新加坡举行了首届国际书法交流展,并将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中心格为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由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易名的新加坡书法家协会,在1995年在获得新加坡国家理事会艺术之家计划下受惠,组建了新加坡书法中心(未注册),并在中心大规模地设立书法、篆刻、中国彩墨画等课程逾50个班级,将新加坡书法的学习与发展,推高至另一个层次;该会会长陈声桂也在后来2004年在新加坡会计和公司监管局注册成立了 新加坡老年书法大学中Singapore Senior Citizen Calligraphy University Centre),来推广书法教育。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后来在2007年11月正式移交中国书法家协会,2008年6月正式易名“国际书法家联合总会”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目前活跃于国际书坛的书法主力有陈声桂、徐祖燊、何钰峰、吕永华、陈剑波、王思宗、陈朝祥等。

由于中新频繁的书法交流,使到新加坡书法家有机会受邀参加中国各地举办的展览及各种书法比赛,也让新加坡的书法家有一个跃跃欲试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带动了新加坡书法界人士的创作激情,并有助于新加坡书法水平的提升。

 

狮城书法篆刻会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掀起了书法热潮,各种书法大赛以及展览的举办,受到新加坡热爱书法者的关注,并跃跃欲试;这时新加坡书法进入百花齐放的新局面。1991年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后,两国人民之间往来更加方便中国各地名家经常到新加坡展览新加坡书法界与大陆的交流进入繁盛时期。

由于个别原因,新加坡当时还有一大部分书法家并没有参加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举办的活动,在中国大陆的书法热带动下,以及国际间书法活动越来越频繁背景下,当时原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的前成员,联合了新加坡其他书画团体和师门源流的书法名手,在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支持下,于1991年成功筹办了一个比较能全面反映新加坡书法水平的“狮城墨韵展”。

狮城墨韵展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以往只限于某个织的成员,或是单一师门师兄弟参与的封闭展览形式,因此这个展览举办后,带动了新加坡一大批书法家的积极性,真正地突显了新加坡的书法水平,而受到各界的瞩目;该展立刻在当年就引起邻国马来西亚的重视,并在首展同年年底受邀请到吉隆坡乡根艺术空间举行展出,而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新加坡书法展;该展当时由时任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旅游部副部长陈广才主持开幕,并在马来西亚博获佳评

1994年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后,正式接办狮城墨韵展并先后将这项展览安排到中国北京、西安、内蒙、海口及美国等地展览,这个展览曾有超过80人参展的记录,目前该展每届参展书家平均有60-70

这样高水平的常年书法观摩展刺激了新加坡书法同道的创作意识,他们也认真对待参展的书法作品创作。新加坡原来只有一家书法团体,到1994年成立的狮城书法篆刻会,就是在狮城墨韵展基础上筹组起来的,由于有两家书法团体积极推动书法艺术工作,从九十年代给新加坡书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象。两家团体互补对方不足,全面推动着新加坡书法界向前发展。

狮城墨韵展成员1992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直属机关分会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馆主办1992年第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以及在1993年和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主办北京第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展”。1993年和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联办的第三届狮城墨韵展”,则同时和日本书道会举行了交流展。

狮城墨韵展”直到1994才在原来班底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狮城书法家篆刻会;第四届狮城墨韵展扩大为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纪念国际书法交流大展,这展览在199410月底于高岛屋画廊举行,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近六百名书家参展,创下了新加坡自建埠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书法交流展记录,当时到会祝贺的除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外,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巴西、美国、法国等地书家也参加本会成立大典、国际展及系列交流活动。在同年8月,该会也和新日文化协会联办了“新中日妇女书法展”,这也是国际性的妇女书法展第一次在新加坡举行。

1996年狮城书法篆刻会也和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分别在新加坡大会堂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嘉庚堂联合主办了12届国际兰亭笔会新加坡’19961996年日··新书法交流大展,积极推动新加坡书法走向国际。1998第八届狮城墨韵展”与日本书道会进行联展,同年狮城书法篆刻会成功于牛车水民众联络所展览厅分别主办主办了“中、美、新书法交流巡回展新加坡站展”;2000年于新加坡举办“2000年度沪新书法交流展”;2001年“新加坡中国西北五省书法交流展第11届狮城墨韵展”;2003年联办“纪念孙中山诞辰137周年国际书法大展”与“新加坡·中国天津书法交流展”等等。

除了本地举办活动外,狮城书法篆刻会亦先后在新加坡多次举办了目前国际书坛上的重点展览:1996年、2000年及2005年三度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刻字艺术展1996年的国际兰亭笔会展;同时也成功策划了影响深远的新世纪国际甲骨文书艺巡回大展,这项新世纪规模最大的国际甲骨文书艺大展,从2001年起2005分别在新加坡、中国天津河南安阳及辽宁大连分别巡回展出,其中在安阳举行的新世纪国际甲骨文书艺还乡大展,更被中国《书法报》评为2002年中国书坛之十大盛事之一。

2000狮城书法篆刻策划并主办千禧龙年国际硬笔书法交流展,这是新加坡第一次举办的国际硬笔书法展。2004狮城书法篆刻也策划了墨海飞 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兴建派及马来西亚巡回展,并在新马两国书坛引起轰动效应

除在本地举办活动以外,2006狮城书法篆刻在中国协助策划了登临泰山极顶,挥毫天地之间――中国山东书法文化旅游节整个活动,并安排了15届国际书法历代歌咏山东诗词国际名家邀请展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同年也策划了笔墨与皇城的对话――国际泰墨北京展成功在中国北京什刹海活动中心举办。

2007狮城书法篆刻会又在辽宁大连策划并与市政府联合主办了南洋墨韵——东南亚名家书法联展,这是东南亚国家书法家的作品第一次联合在中国大陆的展览,同时也策划并与马来西亚及河南联办了新马豫书法联展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两站的展览。

1999年起,狮城书法篆刻会也策划并参与和韩国及中国等10个国家近30个书艺团体联办的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大规模之常年书法巡回大展;狮城墨韵展除了在199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览外、也曾经在1995年在中国北京及西安、1998年在美国洛杉矶、2001年在中国上海、2004年在中国天津、大连及绍兴、2005年于中国南昌及吉安举行展览或交流展,让国外同道对新加坡书法艺术之全面水平及发展,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狮城书法篆刻会成立以后,一直致力于将新加坡书法作品推向国际展览的工作,曾经多次推派本地书法家的作品,参加目前国际上的几个重要书法展览,以及各地友好组织所举办的大大小小展览不少过60展次;会成立15年来,已安排新加坡书法作品到过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巴西、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展示,让这些友邦人士对新加坡在保留华族传统艺术方面所作的努力,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促进了国际书法交流。

该会目前活跃于国际书法圈者有曾佳品、林子平、董乙村、傅子昭、陈世集、廖宝强、洪云生、曾广纬、黄明宗、陈爽庵、胡考、王翰之、李淑芝、薛振传、赖瑞龙、邹戴英、陈建坡、曾纪策、许梦丰、沈观汉、林万菁、张有烁、杨昌泰、吴耀基、丘程光、邹戴英、陈美娟、林端媛、纪民贞、蔡建才、关奂璀、王源枝、潘永强、蔡卓南、王怀正、吴多标、关明机、沈松机、陈翼松、李家仪、李士通、陈凤英、杨慧萍、薛献霞、梁静丽、林纬信、李凌千、张铭恩、周德成等;过去已故书家潘受、王瑞璧、黄火若、黄国良、陈耳、方秋碧、邱新民、谢楚秉等生前也是该会主办狮城墨韵展常客。

在九十年代这段时间里,先后成立的纯书法组织有两家,成立于1995年的汉石书艺学会,是黄国良的门人所创建,其中吴珧华、萧永清、陈美芳、、陈泰福、钟美姜、沈松机、黄福元、陈翠春、陈思平、王震英等,活跃于新加坡书法界。

由曾守荫担任导师的心海书学会,则成立于1999年,该会主干有吴云发、李金标、朱添寿、冯慧珍、邓景尧、王金木、陈葆春、杨万捷、黄有福等。

早期间成立的书画组织有墨澜社,成立于1967年,创会成员主要是施香沱门下,在该会名下的书法家有庄声畴、曾广纬、王思宗、胡康乐、赖瑞龙、陈建坡、曾纪策、林万菁、张有铄、潘永强、吴心晖、廖伟业、郑子硕等。

还有另一家以施香沱之徒弟为主力的书画组织,就是成立於1971年嘯濤篆刻書畫會,该会活跃于新加坡书坛的名家有吴俊刚、陈建坡、曾纪策、许梦丰、赖瑞龙、纪民贞、蔡建才、杨慧萍、陈凤英、林爱莲、林纬信、林崇兴等。

成立于1988年的兰亭画会,则由施香沱弟子,原籍福建东山的黄明宗学生组成,该组织中的书法家有卢康龄、吴耀基、罗城、关明机、黄铃等。

战前在中正中学担任教师出身,中正中学已故前副董事庄右铭(已故)及该校四十年代同学们,在1986年发起组成立的新加坡乐龄书画会,原计划成立书法组织,奈何因故无法获准,遂改为书画会;活跃于新加坡书坛者有林子平、陈洪(已故)、杨伟群(已故)、徐祖燊、傅子昭等。

以廖宝强为导师的新加坡新城书画学会,成立成立于1995年,主要成员为文教界退休人员,该会的书法家有温乐荣、蔡珞伟、郭延英、林爱莲、陈财田等。

此外还有在新加坡书坛的中国学会会长邱少华,从九十年代起曾分别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中国学会、金门会馆及茶阳(大埔)会馆等社团主持书法课程,及在多个组织主持书法讲座,并发起由其门下组织醉墨轩书法学会,也曾经在新加坡书坛活跃一时。

在新加坡社区基层推广书法的书法家何业波,则在社区民众俱乐部、联络所及校友会等组织里推广书法,并先后担任过华苑书法会长青书艺协会、华中校友会等组织顾问或导师,活跃于他的旗下者有陈淑芬、宋裔瑜、刘俊邦、何子华、谢鸿禧、黄再进、苏佩贞、李佩英、卓志豪、刘锦叶、卢业祥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