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不能重复建设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4-03-28


  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不能重复建设

 

 

    编者按:当前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将近二十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并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特色与发展模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设立书法专业较晚的一所高校,与其他高校的办学方向不一样,该校在专业设立伊始即提出了走探索书法的社会应用功能的主张。带着这一问题,《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郑培亮于2004年10月25日走访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于茂阳教授。

 

    记者:于老师,从1994年您在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建立全国第一家书法教育专业,到去年您又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全国第一个书法装饰艺术专业,已经整整十年了。

    于茂阳:十年一瞬间。当时在聊城大学申报书法教育专业时,只有中国美院、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有书法专业,远不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开始上书法教育专业的初衷,就是因为看到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师资,制约了书法的普及与提高,也直接影响到书法艺术发展的未来。当时申报非常困难,因为书法专业在艺术界、在学术界、在举办校的地位不是太高。在国家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一九九七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书法(书法篆刻)榜上无名。书法不是二级学科,不是专业,它只是方向。书法专业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严重弱势的非主流地位。

    记者:现在高校新设专业是不是相对容易了?

    于茂阳:过去上专业是主管部门对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控制的比较严格。现在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扩大了,但上什么专业也要权衡再三。过去是计划体制,实行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政策,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生就业是由国家来管的。现在我们已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高校既要承担起教育的基本功能,还要考虑到培养的学生何去何从,也就是说,学生的培养要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

    记者:您既在高等院校从事领导工作,又长期研究书法教育,在您看来,目前的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状况如何?

    于茂阳:喜忧参半。从一九六三年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书法专业以来,中国的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书法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均已齐备;非学历教育中,不同形式的办学日趋多样化。二、教学环节逐渐完善,从教学大纲、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到课程设置、实践等,基本形成书法专业特色。三、办学规模扩大,招收书法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学校日益增多。综合类大学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聊城大学等;师范类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等;美术(艺术)类院校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理工类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由此可以看出,书法专业在十年前大家还有点陌生,现在已经很普及了。至于有的院校未上专业,只设研究机构的那就更多了。三、教学模式多样化。经过有识之士几十年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教学理念、体系和方法。一般来说,综合院校强调书法的文化学术品位,艺术院校重传统、重基础、重实践。各校的教学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求同存异,更有利于发展。四、专业人才大量涌现。目前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教育、书法活动、书法出版以及书法交流等领域,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逐渐成为主体力量,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记者:还是请您谈一谈目前存在的问题。

    于茂阳: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全面。书法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急需解决的还是学科建设问题。我们的办学方向丰富多样,是因为书法往往寄人篱下,没有自己的阵地,大多是“嫁接”的。有的置于美术学范畴,有的挂靠在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或文献学下面,因为国家学位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目录中没有书法这一项。各个学校开办书法专业也就只好依据自身的条件寻找“人身依附关系”了。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书法专业的师资队伍既要壮大、又要保持其纯洁性。目前的书法师资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缺少书法基本功或仅仅停留在艺术爱好层面上的大学教师也走进书法教育的行列。不能说这些人在其他领域没有学术建树,但由于书法艺术鉴赏的模糊性,这很容易造成一种认识上的混乱:你是书法博导、硕导,你就是优秀的书法家,但现实中未必如此。三、专业建设混乱,盲目上马。高等院校设立这么多的书法专业,从表面上看是繁荣了,繁荣的背后是忧虑:这么多的书法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到哪里去?

    记者:书法专业学生的去向不能不考虑。社会还是有一定的需求,但有待开发。

    于茂阳:有需求。例如,大中小学,都需要书法工作者,但现在整体上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程度,社会上对书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还处在经济发展阶段,艺术生存的空间还有一定的限度。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职业型艺术家的社会生存空间有一定的局限性?

    于茂阳:是的。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现象是艺术的大众化趋向,艺术从古代社会的士大夫阶层逐渐走入平民百姓。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社会机制、文化环境、教育体系所决定的。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普遍拥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素养,但未必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或专门的艺术工作者,社会分工细了,只能允许一少部分人从事艺术创作,大部分人即使热爱艺术也往往作为业余爱好。可以想象,大家都在家里写字作画、吹拉弹唱,国家怎么办?经济还要不要发展?还吃不吃饭?从古到今,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注定是茶余饭后的事情。这个道理谁都懂。

    记者:按照这种逻辑,书法专业是否上得泛滥了?

    于茂阳:泛滥谈不上,有过剩的可能性。我们期望人们都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可能同时养那么多只会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人。以后的人才需求应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单一型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何况,书法自身的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已丧失殆尽。单纯靠写写字想在社会上立足是不现实的。

    记者:您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新上的书法装饰艺术专业是否考虑到了这些现实的压力?

    于茂阳:申报专业以前,我们酝酿了很长时间。如果还是上普通的书法专业,就等于重复建设。我当时考虑,新上专业要把握四个原则:1、利用工艺美院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2、不搞重复建设,办出特色,3、挖掘书法的社会应用功能,4、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就业去向。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这个专业的特色。

    于茂阳: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首先具备生存的技能,之后再考虑艺术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课程设置来说,本科四年,头两年书法绘画是基础,后两年,学生要分到不同的艺术工作室中去,如木刻、陶瓷、铜艺、电脑制作等工作室。学生的毕业作品可以是写在纸上的,也可以是用其他材料制作的,无论何种形式,都是以书法为创作素材,但在形式上不拘一格。

    记者:那样的话,毕业展就是五花八门了。

    于茂阳:我们就是要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每一个时期,书法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商周的甲骨文与青铜器,汉代的碑刻与瓦当,唐宋的尺牍与屏风,明清的对联与中堂,都是书法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出现的。我们现在的建筑是钢筋水泥,房屋不再是楼阁厅堂,但我们的书法家写的还是中堂与对联,装裱师还是用古老的办法来裱糊。有人说,书法的生存岌岌可危,空间越来越小,我看,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不能抱怨生不逢时,而是书法家们大多关注艺术的价值,极少考虑自己生产的作品有没有“用”,也就是说,我们的作品除了极不方便的展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用途;现代材料层出不穷,建筑样式中西皆有,我们能否探索艺术存在的不同形式?能否在书法与环境之间寻找一种结合的途径?我注意到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同志最近在中国人大书法高研班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绘画领域,材料领域革命往往开辟艺术新境界,那么,书法借鉴现代科技,利用新材料,能否焕发新的生机?“笔墨当随时代”,书法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

    记者:书法是一种文化,但是,按照您刚才介绍的专业培养方向,好象更加强调书法的技能与工艺上的应用,与那些重视书法文化为培养模式的学校相比,这样做是不是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于茂阳:这不是走极端。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的教学条件,因此不同的学校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也是自然的。无论是重视文化的积累、技能的锤炼还是工艺性的加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向,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而是各自有所侧重。这其中,需要说清楚的是,片面重视文化的积累,忽视技能的培养,以为有了深厚的文化素养就能写好字才是真正的走极端,这种说法只能为写不好字寻找一种借口。书法文化是建立在技能锤炼基础之上的。文化素养与书写水平没有直接的联系,古代的学者们有写好字的,写不好的也有的是。作为一个书法家,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不成,毕竟书法与文字、文学、哲学等联系密切,但书法家一定还要同时做一名文字学家、作家、哲学家?以现在的文化环境来看,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之所以注重书法的技能与工艺性,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生存与就业问题,这与重视书法文化没有任何矛盾,没有哪一所高等院校是不重视文化积累的,如果一个学生既能书法创作,又能借助书法这一资源,利用各种新的材料完成一种工艺性的制作与设计,那么他不仅仅需要传统文化的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能力,还要吸收更为宽泛的现代文化,这种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古今结合、中西并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够顺利解决的。

    记者:最近书法界非常关注书家的文化素养问题,全国展等大的展事还增加了文化测试,您在书法教学中是如何协调技能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于茂阳:大家重视文化的积累是个好事,但有一些所谓的文化修养,诸如不写错别字,这不应是对书家的要求,它是每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对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基本要求。繁简不能混用能否作为一个书家的文化素质,也值得考虑,这牵涉到建国后的文字改革,现在的年轻人是读着简化字成长起来的,不会写繁体字就等于这个人没有文化?再说诗词格律,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我想,文化素养不能简单的量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与繁简字与诗词格律,对于书家来说,错别字要杜绝,繁简字要学会区分,诗词格律最好懂一点,因为你打交道的是一门传统的古老的艺术,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就要服从这一领域的特殊规定。

    记者:今天您谈的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书法界极为关注的,谢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访谈。期望几年以后,书法界能够看到您新的教学成果。

    于茂阳:谢谢。我的意见与想法不尽成熟,仅供大家参考。书法教育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四十多年的历史,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重重困难,总结高校书法教育的成果与经验,探讨研究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与亟须解决的问题,集思广益,商讨对策,有利于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

   来源:
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