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北大书法史两巨匠:前有沈尹默,后有李志敏!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1-06-21

 

 

北大书法史两巨匠:前有沈尹默,后有李志敏!

 

 

    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之重镇,也是现当代书画艺术之高地。北大诸多学术泰斗、资深教授的书法,大都写得都非常精到,不是书法家而胜过书法家,但他们多是以学术贡献和专业造诣名世,如蔡元培、马叙伦、章梫、金息侯、罗复堪、胡适、邓以蛰、魏建功、向达、冯友兰、张岱年、朱光潜、宗白华、王力、黄子卿、杨周翰、周祖谟、陈玉龙、季羡林、宿白、杨辛、赵宝煦、罗荣渠、张振国(翁图)、张辛、王岳川等。纵观20世纪北大书法史,真正以书法闻名于世者,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开放新时代是李志敏。两人先后接续推动北大书法发展繁荣,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沈尹默与李志敏

    沈尹默是新中国成立前北大书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1918年,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成立“北大书法研究会”和“北大画法研究会”。沈尹默担任北大书法研究会会长,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中最早的最高学府书法研究者。正是这份沉重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身份,使他终身致力于书法,在沉浸帖学的同时,又临写汉魏六朝碑版,花了相当的精力写唐碑。他50岁前后“中年变法”——花大精力致力于行草,主要是写米芾、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追摹“二王”书风。他在故宫博览了历代法书名籍,对二王帖学情有独钟,从全面吸收北碑和帖学的营养转向专攻“二王”,严守笔法,刻意古雅,气韵生动,笔墨清润,尽洗碑体难免的狂放粗豪,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世纪以来,北大书法的发展繁荣,都或多或少受到沈尹默的影响。

沈尹默书法

    沈尹默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北大,他曾创下几项第一:在中国历代书法家自清代末叶何绍基后,收入《辞海》者仅沈尹默一人;陈毅任新中国首位上海市长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沈尹默先生;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书法研究会”的领导人,后来还在上海创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不仅把书法看成是技法写字,更注重其研究的重要性。可见,沈尹默先生以大学问为书法的支撑,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一位大师。

沈尹默书法

    沈尹默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沈尹默成为了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书法被边缘划时代坚持书法大业,努力实现书法的伟大复兴。他不断地向高层阐述书法的重要性,不愧是推进书法文化的第一人。二是重视书法研究会的研究功能,进而推进国际化书法的发展,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功不可没。三是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中解放出来,成了20世纪一次较大规模的书法普及运动。

沈尹默书法

    改革开放以后,北大书法在沉寂多年后开始复兴。1979年春,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的李志敏先生,与赵宝煦、张振国(翁图)两位教授,在校方特别是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和张辛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协会成立伊始,欣逢建国30周年大庆,举办了空前未有的大型书画展,展出作品近两百幅。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以82岁高龄兴致勃勃地前来观展,并亲笔题诗:“琳琅满目诗书画,庆祝新华三十周,行看大鸟垂天翼,扇起东风拂九州。”在李志敏先生带领下,燕园书画会同仁踵武前贤,整合书法人才,研究书论,切磋书艺,举办书法展览和讲座,开展校内外、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指导学生书法实践,北大书坛呈现一片生机。

沈尹默书法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携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国书协。李先生还走遍全国,到多处讲授书法理论或参加笔会,德艺双馨,声名渐起。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展评委,并当选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影响日隆。

李志敏书法:望庐山瀑布

    一次北大美术社请校外顾问廖静文、钱绍武、范曾等出席“红楼画展”评奖。活动结束后已是晚饭时间,只好来到北大当时唯一对外的燕春园餐厅。那是寒冷的十二月,涮羊肉的锅子已经摆好,一桌人饥肠辘轳,可多数人都客气着,特别是学生辈虽早已不断地咽着难以自禁的口水可还是装作不饿地硬撑着。因为几位学生谁也掏不出这顿饭钱,最后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围的,其实李先生那时也不宽裕,至今还记得范曾用馒头沾着羊肉汤玩笑地说:“涮羊肉改成涮馒头了”。

李志敏《书论》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画理,又是书道。惟书道随物宛转,探妙于物.....”

    还有一次,北大美术社请华君武来北大作讲座,李志敏作为美术社顾问老师迎接。美术社的李晓峰、刘小刚等同学看到,李先生刚刚从厕所出来,一边系着裤扣,一边就赶上前去与华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节得让人想到庄子的“解衣盘礴”。正是在那次讲座中,学生问华君武敢不敢画大人物的漫画,他机智地回答:“漫画只重题材,人物是谁不是重点。”这成了一段佳话。

李志敏对联

    李志敏先生多次亲身指导和支持学生华人德、白谦慎等人发起的“北大书法社”的系列活动,影响了不少青年才俊后来成为书法中坚力量。实际上,李先生与诸多晚辈都结下深厚友谊,亦师亦友者遍布燕园内外、大江南北,有张辛、王岳川、刘小刚、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刘恒、高译、李晓峰、杨杰、唐云来、周持、王少墨、邵佩英、白崇然、何劲松等;也有不少弟子以“三春堂门生”居之,有梁致章、刘明星、叶清、汤耀明、刘玉岭、容若、刘艺嶺、刘珍清、段中峻、孙晋彦、张国辉、陶荣祥、韦国栋、许介川、王炳光、魏中典、庄辉、陈吉安、段生龙、刘朝玺、黄联成、姜广业、张肇思、严文赋、邱群、古木、王宝林、段黎蓬、贾大一、孟昭丽、李振昌、宋凤周、张法亭、韦音权、王家璋、汤耀平等。

李志敏致信沈鹏

    李志敏先生视野开阔,十分重视书法国际交流。1981年,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燕园书画会同仁与日本同道在北大临湖轩及勺园举行笔会等活动,校外沈鹏、柳倩及学生张辛、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冷溶等也参加了交流。他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1988年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荐,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两次访问北大,李志敏率北大书画界同仁进行了热情接待。他独树一帜的书法,不少被作为“国礼”或北大珍品赠予外国政要、国际友人,流传到海外。

    1990年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大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李志敏、张辛、杨辛、季羡林、陈玉龙、袁行霈、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张振国、吴小如等为研究班主要师资力量,启功对研究班开办也给予支持。研究班共举办了两届,学员中有不少人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

    李志敏不仅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题,还自觉对其进行了可贵探索,将北碑之雄强方笔和开阔圆笔,自然嵌入狂草创作之中,形成独树一帜的狂草书风,填补了20世纪狂草史空白。即使像启功这样德高望重的书法大家也不得不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并且,李志敏对引碑入草的探索日益引起国际书法理论界的关注,熊秉明就说过:“当代书法要从碑帖结合上找出路,狂草就应该像李志敏先生这样写,引碑入草价值不容低估”。

李志敏大字狂草对联:古枫吐艳,晚菊傲霜

     (转自翰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