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青年展:艺与文应同频,常与新要同步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2-04-10

 

青年展:艺与文应同频,常与新要同步

 

——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1-5届)濯评

 

李青刚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书协主办面向社会征稿并正式启幕的展览仅有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三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20222月底在辽宁美术馆举办,必然成为书法界翘首关注的一项展览,同时也是中国书协完善展览机制、构建立体多样展览模式的重要展览。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书法事业的未来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以下简称“全国青年展”或“青年展”)是文艺青年彰显书法创作活力、展现艺术风采、践行文化自信的国家舞台,更是对青年书法人才的艺术理想、创作水平、人文情怀的深刻检阅。自2004年首届征稿以来,全国青年展走过了18年,共举办了五届,投稿总量达到68000余件,入展作品2053件(详细数据见图1),为书坛发现青年人才、壮大创作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届次

举办时间

举办地

收稿数量

入展数量

入展率

第一届

2004.10

河南郑州

17026

648

3.8%

第二届

2009.9

浙江宁波

17707件

411件

2.3%

第三届

2012.5

北京

11000余件

399件

3.6%

第四届

2017.10

福建漳州

10505件

295

2.8%

第五届

2022.2

辽宁沈阳

12117件

300

2.5%

1 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综合数据

 

通过对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展的分析,青年展因征稿群体广泛(18-50周岁),内容不限,书体不限,广大青年作者参与性高。特别是江苏、山东、河南、广东、湖南、河北等省份,是历届全国青年展的“投稿大户”。自首届以来,从全国青年展上脱颖而出的毛国典、韦斯琴、许雄志、管峻、王金泉、王亚洲、李月贵、张胜伟等书坛名家,以及杨科云、王义军、马健中、王堂兵、李双阳、陈亮、郭名高、王道义、朱卫华、王军领、谢兴华、杨刚亮、彭双龙、栾金广、朱占华、诸葛丽娜、杨江帆、傅绍尉等书坛骨干作者,已经成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18年来,全国青年展逐步成为中国书坛发现青年书法人才、聚焦青年书法创造力的重要舞台。

已然五届,成果斐然。全国青年展在发掘人才、发现佳作的同时,随着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其创作导向、评审机制、改革方向、品牌效应等也应引起重视。前五届青年展给我们什么启示和经验?又有哪些教训和反思?青年展如何做到“艺文同步,知常达新”,持续引领青年创作? 

 

一、回顾与总结: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展的成果述评

 

(一)书坛新人的赛道,青年作者的舞台。青年展和新人新作展历来是新人辈出的最高书法展示平台,从连续五届的数据来看,不少作者把参加青年展作为参加中书协主办展览的首次“应考”,所以新面孔多。据统计,第一届到第三届青年展中,重复入展(两次及以上)人数达74人,占第三届入展人数的18.5%。2010年后,随着专业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兴办,品类丰富的书法碑帖的蓬勃出版,加之越来越多的书法展赛的鼓励,青年展上的“新人”以“后浪”之势前仆后继。对比分析第四届、第五届青年展,两届连续入展的作者中,广东、河北、湖南、辽宁各有2人,福建、广西、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山东、山西各有1人,其他省份全部都是新人参展(首次参加青年展)。除去年龄超限等客观原因,两届皆入展的作者仅16人,占第五届参展人数的5.3%。

(二)引领创作方向,展现青年书法群体时代风貌。文艺人才需要展示舞台,文艺创作需要跟随时代。作为一项全国书坛书法接班人的重要展览,如何通过展览展现青年作者的学习成果、技法实践、文化素养和时代精神?如何在展览中挖掘新人、检验水平、培养队伍?综合分析来看,前三届全国青年展没有提出明确的展览定位、理念和方向,四届青年展提出“引领当代书坛中坚力量创作方向”,五届青年展强调“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 的创作理念,提出引领当代书坛新生力量创作方向”(见第四届、第五届“征稿启事”),这是全国青年展逐步成熟的表现。从第一届到第三届的实践探索,到第四届第五届的方向定位,青年展不断焕发新的时代生机,在创作导向、评审机制、展览效果、媒体评论等方面积累了创新经验,展现出青年书法作者的时代风貌。

(三)秉持传统经典,强调青年创作技法“基本功”。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全国青年展坚守什么?倡导什么?是否为“中青展”的接续?是否是“国展”的起跑赛道?回溯来看,首届青年展提出“坚持继承传统,鼓励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二届展入展作品多以“二王”一脉传统经典为创作主流,成为当届展览热点;三届展评审中刹住对传统经典的“临摹化”“僵化”创作,鼓励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多面貌呈现青年创作状态;四届展、五届展在征稿启事和评审中皆强调“根植传统”的创作理念。从作者和评委双重角度来看,青年展一直在秉持传统源头,强调在取法、形式、风格、章法上对经典的继承。首届青年展后,西中文先生撰文《走向理性的书坛——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漫评》指出:“青年展应以传统为根基和主脉,坚守书法本源和本真,之后再谈创新创造”。评委李明对第五届青年展评价:“体现传统功力,有良好的技法基础。从传统中生发,对传统的继承有独立的思考和角度。” 

(四)深化人文内涵创作,鼓励青年作品艺文兼备。“文者,贯道之器也”(唐代·李汉《昌黎先生集序》)。优秀的书法作品以其蕴含的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震撼人心。全国青年展创作内容的深化,是创作者用情用心的着力点。没有畅达人心的内容,只有纯粹的形式和技法呈现,难以成为精品力作。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展在创作内容和作品评审上不断提出要求,让书法回归艺术本体和文化本心(见图2),深化人文内涵创作,鼓励青年作者艺文兼备、技道精进。

 

届次

创作内容要求

作品评审要求

第一届

健康向上,提倡自撰诗词、联、赋等

第二届

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联赋等

如发现个别代笔的,通知作者现场测试

第三届

无要求

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等问题,经核实,视情节轻重,依据规定给予处理

 

 

第四届

提倡自作诗词联赋,自作诗文优秀者,同等艺术水准下优先入展;书写古代诗文者,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要保持内容的相对连贯、完整

实施高抽查比率,实行记分制,严格面试,严查非本人创作或抄袭他人者(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加强文字审读,提倡文化内涵,注重文字规范

 

 

第五届

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提倡自撰内容,文白均可,内容要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书写健康向上的古今诗文时应注意使用权威版本,保持内容的准确连贯和相对完整

投稿必须为原创作品;确保书写内容不存在著作权、名誉权等争议和纠纷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字法正误审查着意发现笔墨与文辞兼善、两者和谐统一的作品维持高抽查比率,面试计分制,严查代笔、抄袭、临摹、集字、电脑模拟及一稿多投等违规行为

2  第一届到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创作内容及作品评审要求

 

二、焦虑与困境:全国青年展反映的现实创作问题

 

全国青年展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无差别”走向“有品牌”,已经成为书坛重要的“风向标”展览。在传统临创资料丰富、创作工具精湛、学习途径多元的状态下,我们要敏锐地看到,全国青年展反映出的青年作者的艺术焦虑和创作困境,束缚了青年作者的创作热情,不容忽视。中国书协在“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暨乌海论坛”总结中指出:“当代书法在取得繁荣的同时,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入古不深、创新乏力、重技轻文、急功近利、盲目跟风、风格雷同等问题。”立足时代语境全国青年展在连续五届举办的基础上,应重新审视凸显出来的系列现实创作问题。

(一)着力点不足,投稿量下降,“老将”不出马,新人如“流星”。从近年来投稿量来看,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投稿27019件(入展360件),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览投稿17409件(入展292件),2021“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投稿16260件(入展公示205件)。相较而言,全国青年展群体广泛、书体不限,从第三届到第五届,投稿量只有10000-12000件。前三届青年展中,不乏当时已经在“兰亭奖”“国展”上入展获奖的作者,第四届、第五届逐步成为新生代作者的展览。青年展上的“老将”逐渐淡出,参与甚少;新人虽前仆后继,却如“流星”闪现。长此下去,全国青年展的独特性、聚焦点、风向化、吸引力等都会下滑,与新人新作展越来越相似,难以保持该展览“树品牌、选人才、出佳作”的初衷。    

(二)“展览体”复制模仿,同质化创作严重,创新探索乏力《文心雕龙·时序》曰:“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探索是对书法创作从“审美实验”到“技术实践”再到“艺术实现”的突破艺术创新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叠加的问题。纵观五届青年展,不乏代表青年创造力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但总量太少,不能完全代表这一群体的创作特点。大部分作品形式模仿(以同一时期入展率高的作品形式和章法为影子)、内容单一(以《画禅室随笔》《道德经》《广艺舟双楫》《世说新语》《小窗幽记》及唐诗宋词等最为多见)、临创路径狭窄(如篆书作品难以跳出邓石如、赵之谦风格;甲骨文、金文作品入展很少;大字作品少且问题多,集中以颜楷、魏碑为主)等。一个展览看下来,件件有看头,但就是记住不几幅,能为之感动的作品少之又少。全国青年展本该是青年作者彰显个性的“为我”表达,最后演变成“为评委”“为展厅”书写的千人一面的“展览体”同质化创作成为阻碍青年作者创新审美实践的桎梏。

(三)书艺与文化同频不够,作品缺少时代感知。黄庭坚《跋东坡书》“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可见“书到深处见文化,艺到极致靠修养”。王岳川先生在《书法与文化的本体关系》一文中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编码,初级阶段是学技术和形式,中级阶段是写人格和情感,高级阶段是写国家形象的文化和精神。艺术是时代的先觉,笔墨是时代的镜像。书法创作脱离了文化内核和时代感知,难以让人感动。全国青年展很早就鼓励创作“有感而发”“以文感时”的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艺术作品。2004年至今的18年里,青年书法作者见证了诸多时代发展的“历史时刻”: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世博会、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疫情、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建党100周年等,件件都是国之大事,也是大部分青年作者感同身受的时代标记。遗憾的是,连续五届入展作品中以自作诗文记录和书写以上内容者寥寥。这与近年来的全国青年美展、全国青年摄影展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较,缺乏文艺创作的个性表达和时代感知。

(四)培训痕迹重,流程化制作突出,现代跟风严重。竞技生态下,冲刺全国青年展的很多作者赛前都会经历高强度的创作训练,艺术院校、培训机构、各级书协、名家工作室等也会适时开展针对性冲刺培训,流程化打造批量作品,甚至有老师会“手把手”帮助打造作品样稿。郑晓华先生在《彼岸:古人对书法的人文追求》中谈到:“书法艺术大略三种境界,一曰世俗境,尽合古法,以技术胜艺能境,艺文兼备,以学识胜;三曰哲人境,贯通天人,灵性融入。” “哲人境”无法从一个展览、一件作品来短时间判断,若能达到“艺能境”,是评委和观众的共同期待。但对作者而言,做到并不容易。纵观一到五届青年展,每届展览上都有章法雷同、形式相近、技法如一的“双胞胎”或“多胞胎”作品;部分作者急于求成,“师承”当代书家风格甚至电脑整篇集字,反复临创生成作品;通过集训冲刺,反复研究同期展赛优秀作品和评委审美风向,“制作”书法作品,靠个人“灵性创作”的作者越来越少。这些现象历届青年展中都有,第四届、第五届越来越明显。展览评审中也明确反对并严处,但因制作手段多元、查证困难、发现问题滞后等原因收效甚微,现状难改。

 

三、思考与建议:全国青年展如何走向未来?

 

(一)每届展览应有明确主题,要有品牌展览的定位。全国青年展相较于中国书协主办的其他展览,要有清晰的品牌定位,这个定位关键就在“青年”,如何展现青年书法学习者的思想理念、创作思辨、阶段成果等,要有突破性、创见性的措施和方法。同时,建议以后全国青年展应有引领青年创作和思考、与时代和学术共情的展览主题导向,提升全国青年展的时代温度、学术高度和品牌热度,让青年展成为青年书法创作人才的一面导航旗帜。

(二)坚持“植根传统”的同时,必须大力鼓励“守正创新”。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再发展。苏东坡论及书法曰“独在古意新境”。“古意”指在广征博取、厚积薄发中探寻传统渊源与脱颖而出的活力意趣;“新境”指赋予自己的艺术认知以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展览一直倡导“回归经典、根植传统”,目前来看,青年展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有余,创新不足”。回归经典是书法学习的源头,但守正创新是书法发展的未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第五届全国青年展征稿启事中明确提出青年展应秉持的创作理念和文质评审的创新要求,这是一个进步。建议以后的青年展设计鼓励“守正创新”的评审制度,对“大胆创新”的作品多维度审美,保障青年展有活力、有亮点、有惊喜。

(三)建立“展评结合”机制,形成与展览同频共振的美学批评。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强调“艺文兼备、学术并进”,但“一展了之”的情况仍不少见。全国青年展是承续接脉的重要展览,应在展览中和展览后邀请评审专家、书法评论家、作者代表、往届典型作者代表、专业媒体主笔等召开作品研讨会和专题美学批评,形成和展览同步同频的学术交流机制,让全国青年展呈现出的创作风向、审美主潮、创新思考等得到总结和提炼。针对典型作品和典型作者,专业媒体进行“现象级”的深入分析和美学讨论,为青年书法作者提供创作和学习的重要参考。

(四)落实违规作品和作者警示通报制度,提升创作敬畏心。伴随展览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中国书协本着对作者、对观众、对书坛负责的态度,从第二届全国青年展开始,在制度设计上加强了对作品(文字、文学、文化方等)和作者(创作能力、艺术品德等)的考察审核。前四届青年展公示名单和入展名单完全一致,没有发现问题不代表没有问题,每次展后都有在自媒体发酵的“问题作品”被围观。五届全国青年展公示入展名单304人,根据抽查面试和举报核查情况,最终公布的入展名单300人。那么公示却未正式入展的4位作者分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违反了那些评审制度?问题严不严重?遵守制度不能仅靠作者的自觉,发现问题作品或作者不能仅是悄悄地“取消入展”,应有个明确的说明情况、表达态度的通报,问题严重的、造成舆论热点的应在专业媒体上发布审查结果。这也是对其他作者、以后投稿的青年作者很好的警示作用,提升青年作者创作的敬畏心。

 

四、结  

 

艺文同步,知常达新,是新时代青年书法作者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广大青年书法创作者对时代风潮有着敏锐的感应,代表着书法事业的未来。青年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不能割裂书法与文化、技术与艺境、传统与创新的关联,不能只观笔墨当下,不闻时事情怀,作品不能缺乏人文感知,缺少时代气息,应该把艺文兼备、技道两进、学术并举、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艺术追求。全国青年展应该真正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青年书法人才力量。

 

 

作者简介:李青刚,硕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天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西部书法艺术人才项目(2017)、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书法评论人才项目(2019),入选“书法报•学院派青年书画百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