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

当前位置: 首页» 东方思想

艺术史写作怎样表达中国经验

发布人:发布时间:2019-01-07

 

王岳川

 

古代乃至近代文人,对琴棋书画的艺术体验与生命同在,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的书法造诣相当高,闻一多等治印水准远在一些所谓专业篆刻家之上。当代学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与艺术实践比较隔膜,就连一些文艺学美学大家,在理论上有精深的研究且著述甚丰,但在书法绘画音乐的实践上则不太充分甚至太隔膜。

这使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德国的尼采对瓦格纳对音乐有精深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杰姆逊做过电影方面的深入研究,而罗兰巴特对日本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和体验?这实际上表证了西方文学家思想家对人文艺术的一种切近和关怀。不妨说,中国学术近百年以来,因过分强调的学问的观念性和学术的自律性,而未能把大人文视野拓展开,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与艺术无缘甚至绝缘,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世纪中国崛起的大文化氛围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得新的一代学者更多可能开始已经把学术和艺术、思想和审美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古人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除了严格的学术训练以外,高妙的艺术训练和严谨的艺术入门规矩对当下人文知识分子同样重要,只有在学术关怀中渗透进艺术关怀,人文知识的“人文精神”才落到实处才显得丰满。当然,我也不赞成有一种说法“所有人都是艺术家”,那种满街都是圣人、满街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事实上是太过乐观了。

对这套艺术史丛书出版,我想讲四个触及到艺术生产和消费的本质性问题:

一,怎样写艺术史?过去人们说艺术史大多是狭义美术史,很多人直接翻译为美术史。看了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艺术史丛书,从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精神脉络深层挖掘艺术精神,然后进入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文学观念这种领域中去,几乎每个时代都面面观七个维度——关照这个时代总体的人文情绪,因此具有一种“大历史观”。西方有学者认为,从启蒙思想降到现代非理性主义以后,世界已经从大历史观到小历史观,大意识观到小意识观,大人到了小人。我不这么看,我觉得应该重新回到“大历史观”和一种比较纯粹的“人文体系”中思考艺术精神演进历史的问题。我赞赏本书这样的写法。包括我们在北大讲授美学,也不能仅仅从观念上说明康德怎么说,黑格尔怎么说,尼采怎么说,还应触及艺术神经,包括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来观照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理论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我认为这本书做到“圆形结构”的面面观,颇有新意。

二、怎样接受西方艺术史?80年代出一本这样的翻译书,人们争先购买阅读讨论。现在送书都未必读,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的观念变了。早年翻译这么一本书,一下子就名播远方,现在翻译一本书,什么动静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知识界眼光渐渐升起来了,中国学术界的心态变了,从早期将西方当成一种精神拯救,当成一种文化火种,变成了比较冷静的文化身份比较,一种以我为主的文化借鉴和文化立场的重新确立。那种西方中心主义地把一切民族网络在一个艺术史框架中的历史应该结束了。如今,国人接触西方艺术史的激情已然消退,视角从仰视西方转为平视彼此,欲望诉求小了,回归自我历史的心态大了。我也担心国人西学没有真正学到手,中国文化之根没有找到,不小心掉到中西文化缝隙当中,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究竟应怎样接受西方艺术史?在我看来,应该进入没有先入之见的文化视界中去接触西方艺术史,才可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进而创新文化体系感受新的艺术史精神。

三,怎样表达中国的艺术经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中国艺术经验的表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没有经过鸦片战争外来强迫式现代性的纯粹古典高雅、逍遥自足的中国传统经验;二是经过百年来西方强迫注入性经历了欧风美雨痛苦和希望交织的中国现代性经验;三是整合传统文化经验和百年西化经验变成自身的文化资源,纳入国际化学术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空间,用人类普世化的知识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经验。在中国进入普世性现代知识框架的时候,这种普世化经验模式可能会伤害到中国经验的纯粹性,但我们别无他法,只能用这种人类性语言来表达自我经验,正如少数民族用汉语表达自身文化经验而让大众接受时,总会损耗部分信息的,如果因噎废食用村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可能接受其经验的就变得寥寥无几了。

用以西学为基础的普世化框架表达东方式的中国经验,道路仍漫很长,但随着中国与美国成为世界双雄,整个世界从仰仗西方鼻息到开始进行中西文化衡量,这当然是人类跨越式的一大进步。可以说,表达中国艺术经验在内的中国经验,有待于中国更广阔地学习西方文化史艺术史,学习西方艺术史书写普世化知识构成。既有史料有考古,又有文字学基础和观念学高度,对于重写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怎样出版艺术史的系列?出版社和学者是互动关系,作者有了思想的火花,出版社做助产士,把学者思想以书本的形式诞生出来。这次出版的两本西方艺术史方面的书,尽管权威厚重但仍不免显得孤立,建议今后可陆续出版系列丛书,诸如《中东艺术史》、《中国艺术史》、《日本艺术史》、《印度艺术史》、《非洲艺术史》等,尤为可观。我觉得可以借鉴北大书法所“文化书法丛书”的经验。该丛书已在北大出版,第一辑重视观念形态:《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书法的立场》《书法艺术概论》、《书法文化研究》等;第二辑为弥补中国书法史的千年局限,推出世界书法史系列:《美国书法史》、《欧洲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港澳台书法史》、《韩国书法史》、《日本书法史》,现在这六本书已完成大半,作者们做了很多全新的资料,相信出版后会对中国书法界艺术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算在西方艺术史之中填补上中国艺术史经验的一个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