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文房

当前位置: 首页» 碑帖文房

王岳川编 | 古今书法家轶闻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5-26

 

古今书法家轶闻

 

王岳川

 

 

书法轶闻往往事出有因或可查考或查无实据有些从表面上看似为荒诞然细细思之则自有一种文化意味。许多轶闻带有笔记小说的特色生动有趣为人们喜闻乐见。

  本附录共辑二百余条轶闻分汉字和书体、灵感和创造、神授和勤学、书法和酒、书法欣赏、书法和文化交流等十一类。

  略加按语或补充轶闻或阐释其文化含义。

 

汉字和书体

 

  仓颉黄帝之史也。首有四目通于神明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既立天为雨粟鬼为夜哭。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按〕此轶事原载于《说文解字•序》、《淮南子》等。汉字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古人将其寄托于神化的仓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后人常引《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来批驳此轶事的真实性。但人们“敬惜字纸”的文化行为却就是基于这一神秘的文字起源说而生成的。人们崇敬文字力求把字写好惜墨如金以至以书取仕无不与此有深层的文化联系。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

——卫恒《四体书势》

 

  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之所造也。

——张怀瓘《书断》

 

〔按〕各种字体、书体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至今已基本清楚得益于近二十年的考古新发现。某一书体字体由某人所创造的传说也似乎不必再做文化考察了于是书体的生成和演变均源于社会生活的实用需要。但实用文化形态和审美文化形态之间的中介环节也就被遮蔽了。知识分子在文化创造、发展中的作用一旦被这样消解书法史乃至文化史又将怎样构建呢

 

灵感和创造

 

  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

——张怀瓘《书断》

 

  苏州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号张颠。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新唐书•艺文传》

 

  长史张旭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陆羽《怀素别传》

 

  余学草书凡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甚妙。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

——文与可《论草书》

 

  予少时学帖自恨未及其自然。近刺雅州昼卧郡阁闻平羌江暴涨声想其波涛迅驶掀磕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出笔下矣。

——雷简夫《江声帖》

 

  耒僰道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黄庭坚《论书》

 

  鲜于枢公早岁学书愧未能如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行泥淖中遂悟笔法。

——苏天爵《滋溪集》

 

  释如晓幼不知书年二十余以罪逃临安山中独栖古庙十余年。深山月朗见竹影在地豁然有省折桂枝画炉灰遂善书。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三

 

  昔人学草书入神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得个入处或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或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夫岂取草书成格而规规效法者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郑板桥《郑板桥集》

 

  〔按〕书法的抽象性特征一是汉字二是点画线条。其艺术形象的创造跟客观世界的关系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而构连起来的呢在这些轶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此的三者关系书法家作为创作主体置身于客观世界感悟客观世界并将这感悟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转化为抽象性的书法本体。人们常把这类感悟的所得叫作艺术灵感。郑板桥语是解释灵感由来的最精当的评述。长期积累、精神专一的艺术思维活动所培育而成的艺术敏感力是触发灵感的基础。

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坼壁路等等是书法审美中的传统术语通常意指用笔的审美也有阐释为“师法自然”的。如“屋漏痕”一语有的认为是指藏头护尾力在其内有的认为是天工造作绝无人力所使。但这些解释放到“屋漏痕”生成的语境中去考察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屋漏痕”与“夏云多奇峰”、“坼壁路”到底存在什么差距使怀素自认不如。在这里颜真卿用禅谒棒喝禅僧怀素感悟自得处处皆有近在咫尺用不着去寻遇远求。所以在锥划沙、折钗股、印印泥、坼壁路、屋漏痕等具象上去印证书法的艺术形象甚至在它们之间强比优劣长短似乎都不合古人心意之所在。

 

神授和勤学

 

  蔡中郎邕初入嵩山学书于石室中得素书八角垂芒写史籀、李斯《用笔势》。读诵三年遂通其理。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遂造八分。

  路温舒长君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王羲之善小篆、隶、行、草、八分、飞白。七岁能书年12于父旷枕中见卫夫人所传蔡邕笔法窃而读之书遂大进。卫夫人见之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羲之后学李斯、曹喜书蔡邕《石经》、梁鹄八分、钟繇等书张昶《华山碑》始知学卫夫人徒费日月。又言自于山谷中临学钟氏及张共正书、草书二十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縠、藤柴、反复书之。

——郑杓《衍极》刘有定注

 

  告汝子散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

 

  陈释智永右军七世孙徽之之后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业成方下。所退笔头置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人来觅书及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又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释怀素字藏真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用功甚勤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性疏放不拘细行嗜酒凡一日九醉时人因目其书为醉僧书。每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尝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又云人人来问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三

 

  父颜惟贞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

——颜真卿《颜惟贞碑铭》

 

  韩忠献琦少年贫时学书无纸庄门前有大石就其上学字晚即涤去。遇烈日及小雨张敝繖自蔽率以为常。

  欧阳文忠修四岁而孤母郑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掇合异同谓之《集古录》。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米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乃眠。

——米友仁跋《米芾•临右军四帖》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巎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帚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

——解缙《春雨杂述•学书法》

 

  钱坫工篆书然在家未尝学篆也。初入都省詹事钱大昕),詹事授以李阳冰《城隍庙碑》昼夜习之三月不能成字。忽患癎医者诊之脉无病而手足厥冷目瞠视鼻微有息而已。如是者七日。忽中夜跃起濡墨作篆书乾卦象毕不胜饿而寝。翌早詹事来视病尚未寤见案上篆大惊呼问病状。答曰“儿故无病梦至石室见唐巾老者指授笔法七日夜作成辄批抹最后书乾卦象。老者曰可矣儿遂觉。追忆笔势中夜作此幅。”詹事详询梦中所见盖即少温李阳冰也。时都中能作篆者惟翁覃谿学士。闻是事索所书观之叹为神授。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按〕以上轶事和前面所录的感悟、灵感式的艺术创造可互为参印。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动人故事。确实感人肺腑。他们肯下笨功夫不靠小聪明甘坐冷板凳并非全为了以书取仕的功用目的。作为传统士人必备的文化修养作为艺术追求书法已成了他们的人格力量的象征。笔法神授说固然荒诞可笑但与大量的勤学苦练的轶事相伴相生似也揭示了古人的信念——事在人为而非神授。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笔法神授说此“神”即为梦中的灵感。蔡邕独居一室恍然见一客。岂非一种非梦似梦的境况再引一例来说明。“唐虞世南师同郡沙门智永书妙得其体。尝自谓昔梦吞笔后梦张芝指为一道字方悟其法。用功甚勤尝被中画腹书故末年尤妙。”马宗霍《书林纪事》)

  用笔、笔法、笔势在历代书论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是书法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之一。然而其中所包含的技巧、技能是操作性很强的感性动态物在静态的点画中难以被清楚地描述复现出来。于是口传手授式的书法教育机制就此形成。卫觊、卫瓘、卫恒、卫夫人卫氏书法世家属父氏相传。张芝、索靖属母氏相传。颜真卿上祖五世以下均与殷氏联姻且均为书法世家。颜真卿父亲受教于舅父殷仲容殷仲容父亲即是殷令名书有《裴镜民碑》。而颜真卿曾说“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至小子斯道大丧。”《草篆帖》所以颜、殷两门是父氏、母氏两种世传方式的并存。泰山羊氏原并不以书法称世待蔡文姬妹妹嫁到羊氏家后其子羊祜才史称善书以后羊氏世家书家辈出羊欣尤为著名属联姻中新生的书法世家。书法的家族世传性现象强化了书法艺术风格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历代书家勤学苦练一是为求书法工夫得功力二是为求心手双畅使手上工夫达到一种可以进入自由王国的高度境界以使精神的自由王国通过手的自由王国体现在书法作品中。这两种自由王国的结合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书家往往选择“酒”作为结合的媒介除张旭、怀素外还有许多。

 

书法和酒

 

  唐何延年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祓契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尺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

——赵构《翰墨志》

 

  贺知章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兴酣尤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之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豸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马宗霍《书林纪事》

 

  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醒醉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仆亦未免此事。

——苏轼《东坡题跋》

 

  苏轼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

——黄庭坚《东坡墨迹跋》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酒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黄庭坚《论书》

 

  米元章知雍丘县子瞻自扬州召还乃具饭。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妙纸三百到其上而置馔于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宋人轶事汇编》引《东山诗苑》

 

  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故晚年得趣横斜平直随意所适。至作尺余大字肆笔皆成每不介意。至或肤腴瘦硬山林丘壑之气则酒后颇有佳趣。

——赵构《翰墨志》

 

  赐休暂解薄书围醉中草书颇入微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临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稀。稚子问翁新悟处欲言直恐泄天机。

——陆游《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鲜于枢每酒酣傲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

  杨慎谪戍云南益自放尝醉……。诸土酋以精白绫作裓遗诸伎服服之酒间乞书醉墨淋漓。诸酋辄购归装潢成卷。慎尝语人曰“老颠欲裂风景聊以耗壮心耳。”

  张弼草书尤多自得酒酣兴发顷刻数十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攲如堕石瘦如枯藤。狂书醉墨流落人间虽海外之国皆购其迹世以为颠张复出也。

  归庄性豪放善饮酒酣落笔辄数千言不能止为诸生应院试酒瓶累累笔墨间日未晡成七义分真草

  隶篆书五经文字。提学御史元炜怪而黜之惜其才旋复焉欲求其书以酒至者。长笺短幅挥洒不倦。

  八大山人性孤介嗜酒。爱其笔墨者多置酒招之预汲墨计数升纸若干幅于座右。醉后见之则欣然攘臂搦管狂叫大呼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觅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勿顾也。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

 

  〔按〕书法和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酒酣兴发创作书法尤其是草书创作不仅书法风格狂放不羁连创作时的情感表露、身态动作等都带有浪漫的艺术表现意味以致成为诗歌创作的题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草书歌行》、李颀《赠张旭》、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鲁牧《怀素上人草书歌》、贯休《观怀素草书歌》等等举不胜举。陆游的酒中草书歌更显得特别是自我醉墨的自我吟哦。

  人的内心之意往往会因主客观各种因素的缠绕而不能很畅快、明白地表露出来。有的虽能通过自我的精神、情绪的调节来冲破这种种压抑把心意表达出来但有的很难靠自我的理智来完成这种心理的解放往往需要借助外物来促使这种心理的解放。酒就是人们常常选择的最佳物。酒后吐真言露真情酒力不但能冲破心理枷锁而且能使人的精神和意念不管是前意识之中的还是潜意识之中的都能被调动、催发、感兴而表露出来。酒能使人处于一种短暂的精神、心理的解放和自由之中。此时物我两忘种种横拦在心意之上的主客观因素都化为乌有唯独心意之焕若神明。在此时挥毫心手合一达到了尽情达意的创作境界。

  酒力还能促使人体血液循环适度加快使思维活动显得更有生命力、更激越导致思维、精神活动的外化。作为书法家来说就外化为书法创作不但手的挥写受到这种激越思维活动的驱使而且连身躯都可能连带着外化活动包括发声器官和脸部表情。所以酒中赋诗、酒中作画、酒中吟唱、酒中习武、酒中起舞、酒中作书等等无不令人赏心悦目。“酒神”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主宰艺术的神灵不无道理。

  醉墨之书是似醉非醉状态中的创作一旦真醉而神志不清、目不辨五色那就只有醉酒而无醉墨了。酒仅是沟通心灵世界和手腕工力的催化剂无心灵世界和手腕工力就会象鲁迅先生所说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藉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述学第二十三》,自述学书经历十一岁时暇辄弄笔初临《乐毅论》及欧、赵书家无佳拓久之不能工。后师从朱九江昼作势夜画被数月乃少自然。及久居京师多游厂肆日购碑版于是尽见秦汉以来及南北朝诸碑泛滥唐宋。惜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足以副之。若以暇日深至之或可语于此道乎

  腕下之鬼可以勤学苦练驱之。心中之鬼或可借酒力驱之。眼中之鬼当以品鉴博览驱之。三鬼尽驱尚可臻心、眼、手三位一体之化境。驱眼中之鬼法如下。

 

书法欣赏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卫铄《笔阵图》

 

  魏武帝曹操破荆州募求鹄。……梁鹄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

——卫恒《四体书势》

 

  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桓玄爱重书画每宴集辄出法书示宾客。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书大点污玄惋惜移时自后每出法书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尤爱羲之父子书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欧阳询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希坐至宿其旁三日乃得去。

——朱长文《续书断》

 

  绛州有篆字与古不同颇为怪异。李阳冰见之寝卧其下数日不能去。验其书是初唐不载书者名姓。碑有“碧落”二字时人谓之《碧落碑》

——李肇《国史补》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甚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

——欧阳修《试笔》

 

  坡翁苏轼学书尝将古人字帖悬诸壁间观其举止动静心摹手追得其大意。此中有人有我所谓学不纯师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林逋善行草书。……陆放翁谓见其书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马宗霍《书林纪事》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微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李清照《赵明诚•金石录•后序》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只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值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曰“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妪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着诣子敬。子敬便书之正、草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制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虞龢《论书表》

 

  贺知章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砚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一纸才数十字世甚珍之。

——朱长文《续书断》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某实非论事但靓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爱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

——张固《幽闲鼓吹》

 

  明朝姚继者广孝少师养子也。初少师赈济还吴见酒帘字问知一少年书呼而见之养以为子。太宗官之赐名曰继。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六代遗笺今尚存石工塑匠也知门;(魏碑刀法即其笔法。今河南刻工下手即如魏碑故伪石遂众。余藏有唐高宗辛未伊州塑匠马振远书天请问经规矩俨然。唐朝院手原流远可惜规规定一尊。

——马叙伦《石屋余沈•论书绝句》

 

  张弼草书名一世自号东海东海之名流播外裔。……守南安时各郡收兵议赏武夫悍卒乃惟愿得弼墨妙。而过客亦往往以是罢诛求焉。岁以笔札佐郡费类此。

——马宗霍《书林纪事》

 

  王澍告归后书益工。远近士大夫家以金币请者无虚日然不问家人生产。贫士丐其翰墨以举火者亦应之不倦。

——《清史稿•王澍传》

 

  何子贞绍墓工书有重名先后为人书楹帖以数千计。……自蜀归再返道州虽农野妇孺亦踵门求书。僻邑无良纸悉书之不拒也。某常困于酒为书联语则云“爱书不厌如平壑戒酒新严似筑堤。”勉其业亦止其饮也。……子贞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提督四川学政所至仪从简朴屏绝供将舟本次顿不废笔砚沿途州县官吏及缙绅之求书者随到随遣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无懈笔无倦容。行馆侍者或不愿得赏金而愿得书者公亦笑而予之。……子贞与杨息柯翰交颇厚杨亦酷摹其书。杨官永州时公往访之。距城数里忽觉饥倦因憩村店具食。时资装已先入城食已主人索钱公无以应请为作书主人不可乃质衣而行。息柯闻之笑曰“何先生书亦有时不博一饱邪。”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林散之耄耋之年往南京中央路两个小学生登门求字送给散老两块“宝宝乐”散老大笑欣然命笔。

——《中国书法》1989年1期李秋水文

 

  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看这本不是奇事……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朱光潜《艺文杂谈》

 

〔按〕数千年来书法家们的孜孜求索人们的钟爱居然是一个非艺术的怪物。然而林语堂《中国人》又名《吾土吾民》却说“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书法和文化交流

 

  萧子云出为东阳太守。百济国使人至建邺求书逢子云为郡维舟将发。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许步行拜行前。子云遣问之答曰“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南史•齐高帝诸子•上》

 

  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神尧李渊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

——张怀瓘《书断》

 

  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指柳公权书),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此购柳书。”

——朱长文《续书断》

 

  李致尧时雍工书崇宁间与米芾同为书学博士……能声高出米芾。又尝以书出外国勒以绛纱封臂非被旨不许辄书。

  赵孟頫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明朝姜立纲七岁以能书命为翰林院秀才书体自成一家宫殿碑额多出其笔。日本国门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

  文征明……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尤不肯与王府及中人“此法所禁也。”周徽诸王以宝玩为赠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征明亦不禁。

  徐霖九岁作大书……日本使臣得者什袭为珍。

  邢子愿侗善书与董玄宰齐名。……邢司马平倭至高句丽有李状元妻托致意子愿愿为弟子。朱宗伯出使从人适携其字二幅购之黄金同价。琉球使者入贡愿小留买邢书去。

  梁山舟同书工书。……日本国有王子好书以其书介商舶求公评定。琉球生徒自太学期满归踵公门求一见。公以无相见仪却之。其人太息曰“来时王命必一见公而归今不得见奈何”因丐公书一纸“持是以复国王耳。”其名扬海外如此。

——马宗霍《书林纪事》

 

  〔按〕自古至今中国书法传入海外的何其多也。智永所写800本真草千字文至今仅存一本在日本。鉴真东渡、杨守敬出使东瀛都曾带去不少墨迹和碑帖。日本书道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书法传入欧美对抽象绘画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线条画。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图书馆几乎都藏有中国的书法作品有不少汉学家将此视为研究课题。可以说每一件传世名迹不但以其艺术魅力令人神往而考察它的生存过程也足以发人深省。

 

碑帖传世

 

  亡高祖丞相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入棺。

——王僧虔《论书》

 

  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周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一夕编缀上进鬓发皆白。

——李绰《尚书故实》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待奉先师智永),实尝获见自禅师殁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萧翼伪装居辩才处赚取《兰亭》过程。略。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太宗大悦……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遂殉葬昭陵。

——何延之《兰亭记》

 

  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计用数百万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

——张怀瓘《书估》

 

  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传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维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而书亦真。开元初润州江宁县瓦棺寺修讲堂匠人于鸱吻内竹筒中得之与一沙门。至八年县丞李延业求得上岐王王以献上留内不出。或云其后却借岐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图书悉为灰烬此书亦见焚矣。

——《国史异篡》唐无名氏撰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献之尝与简文帝十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不能释手乃选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于江。……明帝科简旧秘并遣使三吴鸠集散逸诏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更加编次……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并旃檀轴其新购获者为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经丧乱多所遗失。……梁武帝尤好图书搜访天下大有所获。……二王书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魏师袭荆州城陷元帝将降甚夜乃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大小二王遗迹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文武之道今夜穷乎。”历代秘室并为煨烬矣。周将于谨、普六茹忠等捃拾遗逸凡四千卷将归长安。大业末炀帝幸江都秘府图书多将从行中道船没大半沦弃其间得存所余无几。

——张怀瓘《二王等书录》

 

  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周越《古今法书苑》

 

〔按〕此《圣教序》碑于唐高宗咸亨三年立碑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由怀仁集字、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启功说“这块千载弛名的碑刻除了开凿石材的人以外便是这三位艺术家合作而成的。”《启功丛稿》)1972年西安碑林在搬动《石台孝经》陈列位置时于石缝中发现南宋时的整幅《圣教序》拓本是迄今诸流传拓本中的孤本即使在一般的汉唐碑版中像这样的宋拓整幅也极罕见。

 

  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乐毅论》因此遂失所在。

——韦述《叙书录》

 

  传李世民以欧阳询摹本《兰亭序》为最佳唐贞观间刻石置禁中。唐末朱全忠篡位石运汴河南。五代晋石敬塘占开封传石于晋退出开封时携载此石至河北定州为辽耶律德光所破石弃定州。宋庆历中为李学究所得其子负官债时宋景文守定州称定武军纳入官库。熙宁间薛师正出牧定州大观中诏向其子嗣昌取龛宣和殿。后靖康乱宗汝霖为留守犹弛进高宗于扬州石失所在。后世称此石拓本为定武本。……所传拓本以宋末赵孟坚子固旧藏后名落水本明末清初此拓本归孙承泽载《庚子消夏记》又归高士奇再归王鸿绪世称五字不损本又稳定武肥本。……又孙承泽旧藏柯九思本称定武瘦本……又赵孟頫旧藏僧独孤长老本五字损烧残今拓本残页在日本……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米芾诙谲好奇在真州尝谒蔡太保攸于舟中攸出所藏右军《王略帖》示之芾惊叹求以他画换易。攸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攸遽与之。

——叶梦得《石林燕语》

 

  赵孟坚尝江行覆舟入水濒死犹手之高出水面不置“吾性命可弃也而此不可弃。”其见保惜如此。

——苏伯衡题《定武兰亭》落水本

 

  余尝闻之尤梁溪先生袤云“西汉碑自昔好古者固尝旁采博访片简只字搜括无遗竟不之见。如《阳朔砖》要亦非真。非一代不立碑刻闻是新莽恶称汉德凡所在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不容略留。至于秦碑乃更加营护遂得不毁故至今尚有存者。”梁溪此言盖有所援据惜不曾再叩之。余因记范石湖题虏中项王庙诗云“人间随事有知音。”新取秦其事尔尔可发识者一笑。

——陈槱《负暄野录》

 

  颜真卿性嗜书石大几咫尺小亦方寸。晚年尝载石以行砻而藏之遇事以书随所在留其所镌石。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爨龙颜碑》在云南陆凉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大明一统志•曲靖军民府》有载。清道光初阮元为云贵总督访碑见之绍介而著显于世并建亭以护之。阮元题跋刻于原碑末二行之下后又有邱均思、构佩均跋刻于原碑上。

——据方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撰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再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

——何绍基跋《张玄墓志铭》

 

〔按〕《张玄墓志》世存仅一拓本为何绍基所得称海内孤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原石久佚传闻亦为何绍基所有拓后毁之。拓本前后有陈介祺、黄本骥、包世臣等人题跋近三十条。由此观之世传书迹、碑刻、拓本无不有名类世传之痕迹与书法本体相伴相生或题跋于前后或钤印于其中或加刻于石上。此一文化行为是中国书画艺术在鉴赏、收藏、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甚至还有补书残缺者如怀素《自叙帖》前六行。中国书画作品是一开放的母体鉴赏等行为均可纳入其内极大地扩大和加厚了原艺术作品的文化含量。试看《快雪时晴帖》寥之数字居然赢得数百倍的题跋无数的印鉴似是时间进程的文化痕迹。读跋和印是欣赏书法本体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而跋和印又往往也是艺术作品。由此可说题跋和钤印是一种参与性的艺术创作。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更为著名乃是欣赏和批评的结晶又是书法创作。

 

  石门各刻向来拓工多用粗纸。因棉连纸太薄摩崖凹凸不平墨汁透纸嵌入石理竟揭不起。宣纸稍厚者尚可用。所谓字口墨晕不系纸之厚薄乃拓工不肯多椎又用浓墨速拓之故。若字字椎到用墨轻扑六七遍便无此病矣。然石门拓手本不佳兄屡以厚值给之又令至署中监拓他石教以用墨之法近来颇有长进。故《西狭》、《耿动》稍胜前拓也。潘宗伯题字亲访不得此间帖铺亦无旧拓本。而李苞题名二行险峻不易拓下临深涧工人惴惴有难色故不可多得。当属其设法再拓数纸明春奉寄。《西狭颂》侧有宋人题名数段将来可补入《关陇金石志》也。唐墓志不见著录者甚多秦中绅士家往往秘之亦不令拓工往拓。近又密访得十余种皆所罕见。三原有魏造像残石砌入渠内已属县令将他石易之……

  石门访碑甚苦亦甚乐。鄐君开通褒余题字所缺尾段亲访得之。风雪满山未及手自摩挲属工拓寄数纸至今未到……王远石门铭石缝凹凸不平此次精拓一本较旧拓尤多清朗。……惟崖谷严寒非天气稍和不能上纸每种仅拓一分纸墨尚精……此事颇不易幸为秘之恐纷纷索拓无以应命。《西狭颂》、《郙阁颂》、《耿动碑》诸刻亦属石门拓工张懋功于明春二三月间往拓所费较钜。……

——吴大徵《吴愙斋尺牍》

 

〔按〕下真迹一等的碑刻非易事固颜真卿亲自携石、书丹而督镌。访碑拓碑亦非易事尤以摩崖书刻为最艰难。个中苦乐吴大徵一言道尽。荒山野林中的崖刻能移置书案全仗拓工冒生命危险而得之。而精拓本又得力于如吴大徵等书家的悉心指导。杨守敬出使日本携出万余件汉魏唐宋碑帖中有石门拓片致使日本书家日下部鸣鹤慕名来华拜见吴大徵精研石门书刻。1985年日本书家组成中国古代石刻文字研究访华团抵汉中观赏石门种谷扇舟不禁挥毫即书“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明朝秦震临邑人性聪慧不待学而能书。尝入水得古碑以手摩之出而书录不遗一字。

  章子厚惇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大书石壁“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

  清朝江荔田珏徽州人能擘窠书精于刻石住黄山数十年号天都山人。常于山中悬崖令采炭人缒己下临万丈于崖壁上刻方丈大字或曰“荔田读书处”或曰“荔田弹琴处”不一而足。

  冯鱼山敏昌生平遍游五岳皆造巅题其崖壁。翁覃谿学士尝登岱至绝险处竹兜中见“飞流巨石”上擘窠镌“冯敏昌来”。而华山苍龙岭高五百丈隆脊径滑窄不容足行者必援铁索以上。冯乃大书“苍龙岭”字于石字径三尺许旁识岁月又手拓其“索铁住”文云崇桢四年三月惜薪司大监府官韩国安施造。”其神气闲暇如此。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宋太宗以文治诏有捐善贾购法书聚之御府甚者或赏以官。时五代丧乱之余视存者百一古迹散落帝甚悯焉。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题曰上石其寔木也。赐宗宝、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輙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黄太史曰禁中板刻古帖皆作歙州贡墨墨本赐群臣。今都不用钱万二千便可购得。元祐中亲贤宅借极墨百本分遗官僚。用潘谷墨光辉有余而不甚黟黑又多墨横裂纹士大夫或不能尽别。由此观之刻同而墨殊亦有以也。

  自太宗刻此帖转相传刻遂遍天下。有二王府帖、大观太清楼帖、绍兴监帖、淳熙修内史帖、临江戏鱼堂帖、利州帖、黔江帖卷帙悉同。又有庆历长沙刘丞相私第帖、碑工帖、尚书郎潘师旦绛州帖、绛公库帖稍加损益卷帙亦异。其他琐琐者又数十家不可悉记。而长沙、绛州最知名,要皆本此帖。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

——赵孟頫《松雪斋文集》

 

  清乾隆弘历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几遍天下搜集天下书画名作近至无遗以鉴赏家自居品评题跋、钤印无数然真赝相混优劣不分。十一年1746年作《三希堂记》曰“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十二年诏命镌刻《三希堂法帖》并建阅古楼于北海而藏之。初拓浓墨本谓之乌金拓惟王公大臣始能颂赐一部。然太监内侍私拓营利售于外道光十九年1839年修缮时增刻仿古花边“卐”于刻石四周以肃内纪而别之。至光绪恶内侍窃拓难禁遂以腊封之。

——笔者游故宫三希堂、北海阅古楼而记之

 

〔按〕宋《淳化阁帖》为历代汇帖之始祖至清《三希堂法帖》为诸皇家刻帖之巨构私家刻帖至清末仍连绵不辍而出构成蔚蔚犬观的刻帖系列对书法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刻帖常置于园林之内又为一景观。对刻帖的研究是为帖学中的重要内容有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清王澍《阁帖谱系》等。

 

  于先生珍爱我国古代书法遗产为搜集、保护古代碑刻曾经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早年曾四处奔波苦心搜求魏墓志、造像记等书法瑰宝。他的“鸳鸯七志斋”收藏丰富仅魏墓志就有八十五种之多应为一百四十九方),其中有七对夫妇墓志书法精美做以“鸳鸯七志”名斋。著名的东汉《熹平石径》也是经他之手得以保存下来。抗战军兴为免兵火之灾于先生着人将他历年苦心购得的北魏、北齐、隋、唐刻石等二百九十余方应是三百八十多方),由北平护送西安入藏。闻名中外的西安碑林由于他的倡导、赞助始得蔚为大观。于先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之功实不可没。

——赵朴初《于右任墨迹选•序》

 

  余与心畲王孙昆季缔交垂二十年花晨月夕觞咏盘桓邸中所藏名书古画如韩干《蕃马图》、怀素书《苦简帖》、鲁公书《告身》、温日观《蒲桃》号为名品咸得寓目。独此帖《平复帖》秘惜未以相示。丁丑岁暮1937年),乡人白坚甫来言心畲新遘亲丧资用浩穰此帖将待价而沽。余深惧绝代奇迹仓卒之间所托非人或远投海外流落不归尤堪嗟惜。乃走告张君伯驹慨掷巨金易此宝翰视冯涿州当年之值殆腾昂百倍矣。呜呼黄金易得绝品难求。余不仅为伯驹赓得宝之歌且喜此秘帖幸归雅流为尤足贺也。

——傅增湘跋《陆机•平复帖》

 

  〔按〕溥心畬清道光帝曾孙所藏唐人韩干《照夜白图卷》被其流海出外。张伯驹深恐《平复帖》遭此覆辙托人求购索价二十万元力不能胜后又托张大千向溥氏求让仍价高不变而未果。溥氏丧母急需用钱张伯驹方以四万元购得。经多年乱离跋涉藏于衣被之中未尝去身。1956年捐赠给国家为迄今海内传世书法中最早的一件名人真迹。时至近代中国书画传世名迹屡遭浩劫令人扼腕。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将圆明园所藏书画洗掠一空。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皇宫再遭劫夺。1911年溥仪退位盗出千余件书画精品后均散失于东北。此时仅仗有识之士鼎力收购而存微几。张伯驹所捐一批书画件件均为国宝不少是为绝品。如唐朝诗人杜牧《张好之诗》墨迹、李白《上阳台帖》均为杜、李唯一流存下来的瑰宝。另外还有黄庭坚草书卷、蔡襄自书诗册、范仲淹道服赞卷、吴琚书杂诗卷、赵孟頫草书千字文等。

“三希”之宝中唯一的一件真迹——王珣《伯远帖》清末流出宫外辗转被典在香港一家银行。典期将到主人无力赎回港英当局意将趁此转入英国。另有日商愿出巨资借助典主赎出后再占为己有。1951年周恩来得知此消息即令有关部门派专家赴港鉴定真伪和查明情况遂以重价收回包括《中秋帖》,藏故宫。

 

批评和创新

 

  昔宋翼常作此书指“状如算子”。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王僧虔《论书》

 

  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虞龢《论书表》

 

  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安辄题后答之。

——虞龢《论书表》

 

  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逸少笑而不答。

——张怀瓘《书估》

 

  ……王褒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文渊之书遂被遐弃。文渊惭恨形于言色。后知好尚难返亦改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北史•儒林•赵文渊传》

 

  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齐高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在齐梁之际工书者殆无以过。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太宗以书师虞世南然尝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其“戈”令世南书之以示魏征。曰“今观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叹其高于藻识。

——《宣和书谱》

 

  李阳冰善小篆自言“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李肇《唐国史补》

 

  亚栖洛阳人尝对御草书两赐紫袍。自云“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号为奴书。”

——刘有定《衍极》注

 

  石延军正书入妙品尤喜题壁不择纸笔而得如意。……人以为绝笔。异时范仲淹作文诔之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

——《宣和书谱》

 

  文彦博善书。黄山谷尝谓之曰“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相侪也。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标自许如此。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东坡尝与山谷论书。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二公大笑。

——曾敏行《独醒杂志》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黄庭坚《山谷题跋》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米芾《海岳名言》

 

  徽宗命元章书《周官》篇于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

——毛晋《海岳志林》

 

  黄慎初至扬郡仿萧晨、韩苑辈工笔人物书法钟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闭户三年变楷为行变工为写又三年变书为大草变人物为泼墨大写。于是道大行矣。

——谢堃《书画所见录》

 

  乾嘉之间都下言书皆推翁方纲两家。戈仙舟学士覃谿之婿而石庵门人也尝质石庵书诣于覃谿。覃谿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石庵。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二十五岁由长安移家回浙江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陈独秀),第一面一开口就向我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侧其俗在骨。”这句话初听到实在有点刺耳。但仔细想一想确实不差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学起。

——沈尹默《学书丛话•自习的回忆》

 

  上海有活报者“王福庵篆隶等描花沈尹默富商撑腰脊”又谓“福庵书平铺直叙一无足觇尹默书王字底子尚不算差但其笔趣则缺然不足名士家。”此论尚非过为诋毁特尹默不可与福庵并论。尹默书工夫不差相当知笔法惟以深于临摹入而不出故灵变不足然无匠气究非今日其他书家可望其肩背也。……尹默年必展览其书一次收入巨万谓之“富商撑腰”亦不诬。

——马叙伦《石屋续沈》

 

  弘一李叔同晚年曾批评自己的书法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屏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观之斯可矣。……无论写字刻印等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朽人之字所文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林子青《漫谈弘一法师的书法》

 

〔按〕古今书法家的批评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万古常青的根本所在之一。批评应当包括自我审视这一批评方式。不溢美不淹恶能使批评促进创新。当然还应当包括批评环境的培育。

 

人品和个性

 

  郗太傅应是太尉郗鉴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雅量》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治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世说新语•言语》

 

  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李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世说新语•文学》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禳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馀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深。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虞龢《论书表》

 

〔按〕王羲之人品世谓“骨鲠”个性爱鹅众说荒诞。包世臣《艺舟双楫》:“余学汉分而悟其法以观晋唐真行无不合者。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振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将羲之爱鹅与羲之笔法作如此联想实属穿凿附会。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关系》一文说王羲之故乡琅玡是天师道发源地王氏世奉天师道为家族世传之宗教抄经是必然的行为且必以善书者抄之是为功德之事。故道士“缣素早办”而俟之。鹅乃道教中服食雅好之上品被列入《本草纲目》,能去五脏之毒。故大王爱鹅是道家风范无关书法或指法。此说令人信服陈寅恪别具文化慧眼。魏晋士人好服五石散药性燥烈或以酒消渴或解衣赤膀或食鹅去毒。至今江南百姓尚好在端午节前后服食新鹅。又天师道不逊家讳长幼同用“之”作名通婚者也必奉天师道酷似西方宗教之习俗。奉天主教者、奉东正教者既全家信奉又异教不通婚。郗、王两族世为姻亲即是。

 

  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著门外。”谢后见王“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宋明帝《文章志》曰太元中新宫成议者欲屈王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谢安与王语次因及魏时起陵云阁忘题榜乃使韦仲将悬橙上题之比下须发尽白裁馀气息。还语子弟云“宜绝楷法”安欲以此风动其意王解其旨正色曰“此奇事。韦仲将魏朝大臣宁可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知其心乃不复逼之。

——《世说新语•方正》

 

  羊欣父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书本工因此弥善。……欣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苻水而已。欣书既得王法故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而瘦者往往是羊也。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羊欣书扇常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南史•羊欣传》

 

  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南史》

 

  李邕重义爱士为文长于碑颂而复多自书人奉金帛以请前后所受巨万计。然能拯孤恤穷家无厚积人亦不以为咎也。

——朱长文《续书断》

 

  穆宗时,(柳公权以夏州书记入奏。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致容悟其以笔谏也。

——朱长文《续书断》

 

  柳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版问遗岁时矩万多为主藏所窃唯笔砚图画自扃鐍之。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五代杨凝式久居洛多遨游佛寺道祠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泳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时人以“杨风子”呼之。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东坡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何薳《春渚纪闻》

 

  长沙之湘西有道林、岳麓二寺名刹也。唐沈传师有《道士林》大字犹掌书牌藏于寺中常以一小阁贮之。米元章为微官时游宦过其下艤舟湘江就寺主僧借观。一夕张帆携之遁去。僧亟讼于官官为遣健步追取还。世以为口实也。

——蔡絛《铁围山丛话》

 

  子昂见僧雪庵书酒帘以为胜己荐之于朝名重一时。僧书必未果胜而子昂奖拔之谊不可及。

——梁《评书帖》

 

  延祐间兴圣官成。中官李丞相邦宁传奉太后懿旨命赵集贤孟頫书额。对曰“凡禁匾皆李雪庵所书公宜奏闻。”既而命李、赵偕至雪庵处。雪庵曰“子昂何不书而以属吾耶”李因具言之雪庵遂不固辞。前辈推让之风岂后人所可企哉

——陶宗仪《辍耕录》

 

  一日有二白莲道者造门求字。门子报曰“两居士在门前求见相公。”松雪怒曰“甚么居士香山居士、东坡居士耶个样吃素食的风头巾甚么也称居士”管夫人闻之自内而出曰“相公不要恁地焦躁有钱买得物事吃。”松雪犹愀然不乐。少顷两道者入谒罢袖携出钞十锭曰“送相公作润笔之资有庵记是年教授所作求相公书。”松雪大呼曰“将茶来与居士吃。”即欢笑逾时而去。盖松雪公入周朝后田产颇废家事甚贫所以往往有人馈送钱米肴核必作字答人人以是多得书然亦未尝以他事求钱耳。

——孔齐《至正直记》卷一

 

  赵孟頫自登显仕……颇厌人求索。有出缣楮袖间辄盛气变色深闭固拒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与挟贵而来者间亦欣然行笔。好事之友又或鼓勇旁噪至其得意自谓追迹古人亦近世书家之一奇哉。

——柳贯《柳待制文集》

 

  有以书画求文公徽仲文征明鉴定者虽赝物必称真迹。人问故公曰“凡买书画者多有馀之家此人贫而卖物必待此举火。我一言沮之则其家受困矣。”

——金埴《不下带编》

 

  康熙十七年1678诏举博学鸿词科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章荐,(傅山辞不就。明年1679檄邑长踵门促上道山仍以疾辞有司令夫役舁其床以行。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公卿始以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鄙不爱自称曰民。

——《霜红龛集》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先生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曾念某甲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乃沽佳醖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曰“家有屏欲书山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暑款。”傅笑而许之。甲乃刘此三字授僧榜于门。一日傅偶过庵前讶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郑板桥嗜食狗肉贩夫牧竖有烹狗肉以进者辄作小幅报之富商大贾虽饵以千金不顾也。时扬州有一盐商求板桥书不得虽转辗购得数幅终以无上款不光乃思得一策。一日板桥出游闻琴声而入门见一人须眉甚古危坐鼓琴一童子烹狗肉方熟。板桥大喜……两人未通姓名并坐大嚼。板桥见其素壁询其何以无字画。老人曰“无佳者。此问郑板桥虽颇有名然老夫未尝见其书画不知其果佳否”板桥笑曰“郑板桥即我也。请为子书画可乎”老人曰“善。”遂出纸若干……老人曰“贱字某某可为落款”板桥曰“此某盐商之名汝亦何为名此”老人曰“老夫取此名时某商尚未出世也。同名何伤清者清浊者浊耳。”板桥即署款而别。次日盐商宴客丐知交务请板桥一临。至则四壁皆悬己书画视之皆己昨日为老人所作。始知老人乃盐商所使而己则受老人之骗然已无可如何也。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

 

  李审言《脞语》中又记何子贞既倾包眘伯又嫉吴攘之“攘之老矣栖于佛寺求书者踵接赖以赡家。贞老闻之不平语杨州运使方子箴曰吴某其师尚不懂笔法况吴耶语渐传于盐贾之耳攘攘之声价顿减。”

——马叙伦《石屋续沈》

 

  成亲王以善书著名所谓诒晋斋主人是也。一日趋朝有侍卫以一箑相求。王命仆从收之顾而微笑。诘旦还其箑侍卫喜逾望展视则横书三字“你也配”。

——李伯元《南亭笔记》

 

  赵㧑叔之谦吾浙绍兴人以书及刻石擅声举人致官知具。与李客为中表而客以妄人斥之然人谓

  客毁誉有以己意者。惟李审言详《脞语》记㧑叔私造魏碑以售于世。书有润格如应亲友之作于首一字必淡墨书之使之有别。又由杨惺吾介绍京师汇文堂为刻《续环宇访碑录》而不付工资。则撝叔竟无行至此耶

——马叙伦《石屋续沈》

 

  于右任给人写字还有个忌讳就是最讨厌在题款上署什么职衔。他说“书法是一种艺术应该给人的是美而不是让人闻到官气。”一次副官送上一卷宣纸声明是军队的几位要人求字。底稿上除拟有求写的内容还注着官衔。于右任看后很不高兴地说“我一生写字不分等级不看官衔。求字是为看字写那个官衔干什么不管谁的官衔一律抹掉只留名字。”

——陈四长潘志新《民国奇才于右任》

 

  邓散木早年以“粪翁”署名书作名闻沪上。时有好事者在报上撰文记述一事“中委某公钦其艺斥巨资托与翁之素稔者求为其亡母著墓志并书其碑惟不喜翁之名粪请更易之。与翁之素稔者亦婉言劝其通融。翁怫然曰公厌我名耶美名者天下滔滔皆是奚取于我我固贫宁灶冷易名非不难转也。”

——张用博《散木先生二三事》

 

〔按〕人品、个性跟书法艺术的关系简单地说“书如其人”往往容易异化为“书如其人之政治”。而其实“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文化概念不仅包括“政治”一类还有学识修养、审美情趣、性格倾向等等。蔡京为奸臣赵孟矱失节均在“书如其人政治”的异化心态中被贬评而忽略了书法本身的价值及其创作者除“政治”之外的种种文化构成。不过在审美联想中创作者的政治品德确实会对欣赏者起到一定的作用或强化美感的生成或削弱美感的魅力而这就不是“书如其人”的问题了。

 

伪造和代笔

 

  纪文达师曰“右军杂帖多任靖代书盖靖学书于右军后大令又学书于靖也。事见陶弘景《与武帝论书启》今尚在《隐居集》中。此事人多不知即历代书家传记亦佚其名盖不幸而湮没耳。”

——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九

 

  康昕亦善隶书。王子敬常题方山庭殿数行昕密改之子敬过后不疑。

——张怀瓘《书断》

 

  李怀琳洛阳人国初时好为伪迹。其《大急就》称王书及《七贤书》假云薛道衡作叙及《竹林叙事》并卫夫人咄咄逼人。《嵇康绝交书》并其伪迹也。

——窦蒙《述书赋注》

 

  怀瓘先君与高正臣旧。朝士就高乞书凭先君书之。高曾与人书十五纸先君戏换五纸以示高不辨。客曰“有人换公书。”高笑曰“必是张公也。”然不能辨。

——张怀瓘《书断》

 

  旭虽姿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也……如京、洛间人传摹狂怪字不入右军父子绳墨者皆非长史笔迹也。

——《颜鲁公集》

 

  米元章芾妙于翰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旧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尤工临移至能乱真常从人借古本自临拓临竟并与临本真本还其家令自择其一而其家不能辨也。以此得人古书画甚多家藏古帖尤富名其所藏曰“宝晋斋”。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米芾《海岳名言》

 

  俞和喜书翰早年得见赵文敏孟頫运笔之法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仓卒莫能辨。

  陈谦姑苏人居京师能楷行书专效赵松雪时染古纸伪作赵书猝莫能辨购书者接踵户外。

  詹僖自号铁冠道人行草法赵文敏一点一画皆有祖述。自云刻意书学五十年心记腹画方悟旨趣。尝以子昂款式落之识者卒不能辨每作赝书以粥又别作李怀琳、杨补之书得盲儿价甚伙。然僖名动公卿而亢洁自好终不屑丐一官人以是颇重之。

  戴禄者临邑邢子愿家僮亦精六书之学与子愿书往往乱真。邢与王渔洋家有姻娅之好渔洋幼时多见屏幛间署子愿姓名率戴书也。

  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外人不能辨。晚年书代笔最多其但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者皆代笔署“瑛梦禅”亦其一也。

  马眄徐州营妓也性慧丽苏东坡守徐日甚喜之能学东坡书得甚仿佛。东坡尝书《黄楼赋》未毕眄窃效书“山川开合”四字轼见之大笑略为润色不复易之。今碑四字乃眄笔也。

——马宗霍《书林纪事》

 

〔按〕书法中的伪造和代笔大概是跟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地位的确立同时产生的。伪造、代笔当然是假的无真可言。但假到能乱真的程度则又不失为好物同样具有某种艺术属性。文物鉴定上的求真和审美欣赏上的求真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不能以前者的求真行为替代后者的求真行为。

 

十一女书法家、神童及其他

 

  蔡琰回汉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故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后汉书•列女传》

 

  王羲之妻郗氏鉴之女也甚工书兄愔与昙谓之女中笔仙。

  后赵石虎有马妓著朱衣进贤府立于马上马走作书字皆端正称飞骑书。

  唐房璘妻高氏有楷书《安公美政碑》、行书《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在太原府交城县笔画遒丽不类女子所书。欧阳文忠《集古录》谓妇人之笔箸于金石者高氏一人而已。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四

 

  吴彩鸾自言西山吴真君之女。太和中进士文萧客钟陵中秋夜彩鸾在歌楼中萧心悦之遂偕往。萧拙于为生彩鸾为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为糊口计。然不出一日间能了十数万字非人力可为也。钱囊羞涩复一日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唐韵》世多得之。历十年萧与彩鸾遂各乘一虎仙去。

——《宣和书谱》卷五

 

  赵孟頫妻管道昇亦能书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仁宗尝取其书合公及子雍书善装为卷轴识之御宝藏之秘书监“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杨载《赵孟頫行状》

 

  ……叔同善音乐出入勾栏昵一妓妓亦善书致相得后忽游日本……

——马叙伦《石屋余沈》

 

〔按〕历代女书法家不乏其人然所传书迹则如凤毛。女书法家的价值更表现在书法世传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妇女并不以善书著称但自小生长在翰墨之家对书法的幼教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唐朝欧阳通早孤由母徐氏教以父书方有大小欧阳之美誉。又如清人俞樾幼庭受外祖母教读书习字。以往书史盛称父子相承殊不知母氏对书法世传的重要作用。

 

  班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常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马宗霍《书林纪事》

 

  王僧孺家贫常佣书以养母写毕讽诵亦了。

——《南史•王僧孺传》

 

  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再三掷笔高尺余未曾失落。书亦官楷手书不如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

 

〔按〕书法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是普遍性的以抄书、抄经为业对文化的传播、古籍的保存起到了意想之外的作用。敦煌遗书几乎都是他们的手迹是“敦煌学”中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他们的书法与士人的书法并非如水火不相融而是互为影响互为交流的。

 

  王绍宗少贫狭嗜学工草隶客居僧坊写书取佣自给凡三十年。佣足给一月即止不取赢。尝谓所亲曰“自恨不能专有功褚虽已过陆犹未及。”又尝与人书曰“鄙夫书翰无功者特由水墨之积习耳当精心率意虚神静思以取之。吴中陆大夫常以余比虞君以不临写故也。闻虞被中画腹与余正同。”虞即世南也则其自负可想。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允明生而枝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涌泉。

——《明史•文苑二》

 

  王穉登字伯长洲人。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长益骏发有盛名。

——《明史•文苑四》

 

  沈应奇宁波人七岁能大字以神童荐宪宗召试命书“皇帝”字应奇俯伏奏曰“书皇帝字乞赐一几。”上奇之字复称旨命授中书舍人。时内阁万安奏当令读书不宜使有官、遂改送顺天府学。

  李宾之东阳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长工篆隶书碑版篇翰流播四裔。立朝五十年清节不谕及罢相家居购请诗文书篆者填塞户限颇资以给朝夕。一日夫人方展纸研墨公有倦色。夫人笑曰“今日方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乃欣然命笔移时而罢。

  李世屿顺德人二岁不言善书大字如白沙先生体。四岁时贵阳马御史文卿按广东召之见抱膝上令写手甚小握甚固作字如碗口大挥洒甚疾。盖神童也。

  神童某正统间人能书大字起送至京朝廷戏与丈余红罗使直书一字。童凝思久之铺地以笔直竖如罗长而后左侧注以一点遂成“卜”字人皆骇焉天下传之。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按〕少儿善书别具风姿。赵之谦《章安杂说》有高论“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俱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书者为最工。夏商鼎彝秦汉碑碣齐魏造像瓦当砖记未必皆高密比干、李斯、蔡邕手笔而古穆浑朴不可磨灭非能以临摹规仿为之斯真第一乘妙义。后世学愈精去古愈远。一竖曰吾颜也、柳也一横曰吾苏也、米也。且未必似之便拟亦因人成事而已。有志未逮敢告后贤。”童书有天真烂漫之自然美可谓稚拙之美。但与艺术之“真”美不可混为一谈。马叙伦有言“书自悬肘来之拙是真拙非不知书者之自然拙亦非知书者之模仿拙。自然拙不美模仿拙反丑。”《石屋余沈•书法要拙中生美》)

 

  南朝宋武帝书素拙,(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被四远愿公少复留意。”帝既不能措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公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其势亦伟。”帝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南史•刘穆之传》

 

  太宗尝谓侍中魏征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征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以侍书。

——《旧唐书》

 

  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侍书文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之《渑水燕谈录》

  辽太祖多用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制契丹字数千以代木刻之约。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一

 

〔按〕历代帝王几乎都能写字虽不乏代笔书但堪以书家称之者有梁武帝、唐太宗、宋徽宗等。少数民族称帝天下时书法仍不废而风行上至帝王下至大臣王公并有少数民族书法家如康里子山等。书法在文化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与汉字统一中华文化相伴而发生效力的。

 

  商英丞相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诗索笔疾书满纸使其侄录之。当奇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诟曰“胡不早来问致吾忘也

——释惠洪《冷斋夜话》

 

  彭可谦辽东杏山人为松江海防同知书绝似符录大醉乃书及醒自亦不识。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北齐朝会后诸郡守劳讫遣陈事宜字有谬误及书迹滥劣者必令饮墨水一升。

  彭勤止定求学者称南畇先生长洲人。康熙十五举进士第一廷试毕读卷大臣置其卷第三。及进呈圣祖问“会元卷何以列第三”大臣奏言“书法不及前二卷。”圣祖曰“会元策末数行有劝勉朕躬意往时周、程、张、朱岂俱工书者。”亲擢第一授修撰。

  赵谦士秉冲上海人工篆隶能模印尤好金石书画之学由监生入懋勤殿行走历官至户部侍郎。上每巡幸热河侍郎辄随驾以较射得孔雀翎。嘉庆十六年恭缮御制诗误书“驻”为“注”字业已刻石进呈矣。侍郎急入奏自行检举。上以赵素醇谨不加之罪仅拔去花翎。京师有人谑之者曰“如侍郎之翎可谓马上得之马上失之矣。”

  李瑞清幼喜临池然不能为朝殿书性痴绝年二十余犹憨若婴孩未尝一人离寝门独与衡阳曾农髯为昆季交。光绪甲午同赴京师每日晨起农髯则令梅庵习大卷然不及三行即伸欠欲睡强之则跣足登床为小儿舞矣。其书朝颜而暮褚或左欧而右虞一卷未终或为武梁祠画又或浓墨书大篆数字。其仆曰“主人盖为百衲体以大篆书‘臣闻臣对’而以汉魏六朝唐宋各家体书其余当得状元。”一坐无不大笑。至乙未试期近其父自云南以书至梅庵始颛取钱南园书习之然终日颜色惨淡面无生气。所号南园书者饿鹰饥犬狼藉满纸夏榜眼午诒之曰“螃蟹书”。当是时常熟翁师傅喜南园书且高言汉学梅庵策中多公羊家言又能螃蟹其书遂置二甲前。

——马宗霍《书林纪事》

 

  张泾南司寇坠马伤右臂几折时方进呈《落叶倡和诗》遂用左手书楷凝和蕴藉无一呆笔真造化手也。

——阮葵生《茶余客话》

 

  南阜老人高凤翰善书法右痹不仁作书用左手号尚左生又号丁巳残人。

——李斗《画舫录》

 

  近人汪士慎暮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冬心谓其“盲于目不盲于心”。

——严廷中《药栏诗话》

 

〔按〕左手作书是逆书。汉字书写笔顺机制是在右手的操作下产生的适顺右手的生理运动点画形态也受此影响而成规则尤以隶楷笔形最为明显。左手作书仍按此笔顺机制以力求“右手”之形故其操作不合左手之运势而形成逆向之势态别有一种意趣。至今未见左手作左笔顺而书者可见汉字书写的心理定势几不可逆。至于“倒书”、“双手书”之类者类似游戏与病右手而改左手书者不可同语。

 

  南唐应用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增补事类统编》引《江南野史》

 

  翁方纲六七十时犹能于灯下作细字阅蝇头字。每岁元旦必用西瓜子仁书四楷字五十后曰“万寿无疆”六十后曰“天子万年”至七十后犹能写“天下太平”云。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

 

〔按〕微型书如微雕当不以目运作而凭感觉所为也。

 

  欧阳通询之子善书瘦怯于父。常自矜能书必以象牙、犀角为笔管狸毛为心覆以秋兔毫松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须坚落白滑者乃书之。盖自重其书。

——张《朝野佥载》

 

  唐人裴休镇太原时寺僧粉额陈笔砚以俟休神情自若以衣袖揾墨书之极遒健。逮归妾侍见其沾濡休曰“适以代笔也。”

——冯武《书法正传》

 

  南唐李煜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书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陶谷《清异录》

 

  陈献章能作古人数家字山居笔或不给束茅代之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宋显章作字用草竹笔体画遒劲自成一家。

——陶宗仪《书史会要》

 

  汪德容浙江人雍正探花工书。自登第后被事谪戌在塞上时有请作擘窠书者苦乏巨笔以竹箸夹絮濡墨汁为之。可谓书道之厄运矣。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汪涛字山来清代书法家),少时至楚中贩米逆旅暇日偶至一寺见衣冠者十余辈在佛殿以沙聚地成字径丈曰“岳阳楼”。山来笑曰“是可以墨书也。何艰于八法乃尔耶”众惊愕因白之郡守延入署煮墨一缸。山来以碎布蘸墨书于匾上顷刻成。守叹赏久之因嘱山来落款于后曰“海阳江涛书”。至今楼虽屡修而此不能易也。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

 

〔按〕毛笔之笔性对书法艺术的风格形成有一定关系。故有书家独创一种笔毫而另成一格。但最终应以书法为取胜不能目笔毫为何物而称奇。

 

  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事觉其书并没于官藏于秘府。

——《南史•陈文帝诸子传》

 

  陈曼生鸿寿工分隶行草尝官宜兴用时大彬法自制砂壶百枚各题铭款人称之曰“曼壶”。好事者不惜以重金购之盖不唯爱其式之精亦爱其书之雅也。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圣祖康熙南巡高士奇珥笔随銮事之辄如上旨。上幸杭州灵隐寺寺僧跪求赐额。上书“靈”字“雨”头太大其下恐难得势正待踌踌。士奇掌书“云林”二字伪为磨墨者潜以掌示上。上悟改为“云林”二字。故“灵隐”一号“云林”即此由来也。

——《清朝野史大观》卷五

 

  徐柳臣思庄工书。当道光时欧底赵面之字风靡一时其初由于外官贺禀贺启皆骈丽绝工各蓄善书少年一二十辈所谓欧底赵面者大都华实挺秀十数人如出一手每有长函则分手缮写刻许便就合之不知为众人所书也。即起草亦引红格预扣字数方易分缮。其尤精者虽奏摺亦可直写不用衬格且立而写之不必坐也既而翰苑中人亦争相摹习而柳臣尤为此中能手馆选后留都供职与何子贞辈游学益进。盖柳臣之书不仅拘拘于欧底赵面一路初本以善写柳帖名通籍后又参以右军、襄阳各体而独具匠心运之以神久之遂自成一家都人士目为徐派书法。湘乡曾文正公亦倾倒不置至欲其子纪泽专习徐派于是柳臣书名乃大著于世。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王羲之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还家其父已刮尽生失书惊懊累日。

  羲之为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以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虞龢《论书表》

 

  羲之尝书祭北郊祝版。成帝时祀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羲之笔入木三分其力之精到若此。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赵孟頫又试仲穆赵孟俯之子赵雍),幼时把笔潜立于后掣其管若随手而起不放笔管则笑而止。或掣具手墨污三指则挞而训之。盖欲执笔之坚用力如百钧石也。

——孔齐《至正直记》卷二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苏轼《论书》

 

  高爽泉尝言小时学书……每置杯水于腕上欲使笔势无攲侧异日便于驾轻就熟。

——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

 

  民国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夏丐尊来以弘一园寂告。弘一贻书与丐尊告别谓将以某月日离世间。而缺其月日寂后告丧者为补具之。乃旧历九月初四日即今历十月十二日也。世盛言高僧预悉死期若可定以晷日者其实神明之士自知魂魄盛衰则死可预测若必期以晷日乃传者神之耳。使弘一告别之书传之后世亦必以弘一自知寂于九月初四日矣。余方客弘一诗求书托丐尊转投计时未达而弘一己寂可谓缘悭。

——马叙伦《石屋余沈》

 

  许缄夫知余以鬻书补生计因谓余曰今之书画家皆增润笔矣因言孙勤侪收入不恶。勤侪为余伯妣之侄清末官翰林编修建国后一知诸暨具事抗战时邂地上海亦以鬻书助生。余曰此太史公头衔之足贵也,(清时翰林在上海鬻书虽极不堪入目者求之者仍不乏余则宁缺无滥故余之润笔特高于人数倍欲迎而反拒然正不欲使今日高悬以眩人明日深藏以饱囊。向见杭州王星记扇庄悬谭组安延闿所书楹帖颇可观及组安甫卒而易以勤侪之书矣。组安尚能书仍未脱馆体勤侪书则十足馆体更合今人脾胃是何怪其收入之半矣。

——马叙伦《石屋续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