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书法

魏曙新 |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4-07-22

 

宋代姜夔书论对当代书法的启⽰

 

魏曙新

 

南宋姜夔精通书法,书写了多部书法理论著作,在书法鉴定和理论的领域影响深远。本⽂将会从姜夔其中⼀本具有重⼤意义的宋代书法理论著作《续书谱》的内容,分析其对当代书法带来四个⾓度的启⽰。

《续书谱》现存世18则,分别是:总论、真书、⽤笔、草书、⽤笔、⽤墨、⾏书、临摹、⽅圆、向背、位置、疏密、⾵神、迟速、笔势、惰性、⾎脉、⾎丹。

 

⼀、溯源学习⾄创作的引导作⽤

《续书谱》的“总论”、“真书”、“草书”及“⾏书”阐述了书体的起源和形式体制,评断古时书法家的真书、草书和⾏书的艺术特征和准则;“临摹”中解说了临摹对于书法学习和创的重要性,为当代书法创作者提供了“临”和读帖、“摹”和双钩的⽅式以及两者的优缺点,以各版本《兰亭》的⽐对引申出“临摹”得古⼈之位置,笔意,贵在精神的观念。引导当代书法创作者对真、草、⾏书从书法体系的深⼊探索,于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如何研究该书体的视觉语⾔,使其能更⼤化地发挥该书体的特点。

 

⼆、⽤笔、字体构造、创作形式及作品意藴的实际运⽤性启⽰

《续书谱》各篇章实际地为当代书法创作者从⽤笔、字体构造及意藴等整个书法进程提供了各阶段的⽅向和⽅法。

“⽤笔”细致地解释真书,草书在字的层⾯中的⽤笔⽅式与好坏的判断原则。“⽅圆”则带出真书贵⽅和草书贵圆审美准则,并提出“⽅中参圆,圆中参⽅”的观念,使当代书者创作的⽤笔判断有⽅向可循。

“位置”解释了不同结构组合的⽂字偏旁如何在摆位和型态调整中取得平衡的重量,达⾄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实际地为当代书法创作者设⽴了在⽤笔外,字体结构产⽣美感与灵动之气的重要⽅法。“疏密”叙述笔划间距疏密带来的“⾵神”与“⽼气”之感;“向背”则引出笔划之间要合乎情理的互动关系,提⽰当代书法创作者细致地研究笔划的相向相背,与空间美感的关系。

“书丹”⼀则提及“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的字体视觉表现和刻者的书法呈现效果等提⽰当书法创作除了⽂字作为书法形式的载体外,可进⼀步考量从书写媒介,即物料的⾓度(不仅限于纸、笔、墨、⽯、刻⼑等)于书法书写的视觉形式呈现中具什么特质美,如何运⽤等课题。

 

“情性”引⽤孙过庭的观点认为书法艺术应与精神相通,是由⼼⽽发,⼼⼿并⾏和谐的表现,强调了当代书法创作者在创作的观念上应将精神(⼼境)与书法创作视为完整不可或缺的⼀体,⽽并⾮只是视觉效果的呈现⽽已。

“⾎脉”提出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字不应仅当为独⽴个体,成为支离破碎的图形存在,⽽应前呼后应,在貌似断开的点划中呈现出书者“挥运”的情境;“迟速”概括了运笔的速度书法作品的气质呈现;⽽“笔势”就从“搭锋”,“折锋”的⾓度通过笔划传递⽂字的精神状态。这些是继“情性”的由⼼⽽发的创作观念延伸给当代的书法创作者在点划中,字与字之间乃⾄整篇作品如何建构出⼀种整体感,韵律感,流动感的视觉语⾔的另⼀课题。

 

三、反思⾃⾝与时代背景的对话

姜夔于《续书谱》中评论过不同朝代书法家的书法性格特质与优缺点,如魏晋的真书具飘逸之气⽽唐⼈真书具法度规矩之态。书中引⽤《千禄字书》佐证唐代书法下笔规矩源于“唐⼈以书判取⼠”的历史背景,以致当时社会对书法主流审美倾向于姜夔所不认同的“循规蹈矩”,这揭露了书法审美是流动的,变化的,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

现今书法家所处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经与姜夔或其他朝代的书法家大相迳庭,不过当代书法家在创作的过程和⽅向上仍可参考姜夔根据当时历史环境对各书法家的评论。从笔划,结体,法度,章法等,以古代各书法家特点对⽐⾃⾝的书法,进⽽深思、判断当代社会和主流审美跟⾃⾝书法作品各部分的平衡与侧重点,确⽴未来的发展⽅向。

 

四、审视书法进程中⾃⾝⼼态与追求

继第三项所述,时过境迁,当今社会与古代背景和审美皆相距甚远当今资源丰富,视觉追求、消费主义旺盛或直接或间接地造就了物欲泛滥的社会氛围。

书法是中国传统⽤⽑笔字书写汉字的⽅法,书法作品在表⾯的形式上是⼀种视觉语⾔的表达,然⽽,在形式以下,每⼀篇书法作品皆是书法创作者由⼼⽽发,以笔墨凝聚思想的结晶。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及“精神”,“⾵神”,“神气”不单是描述书法字中传递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指在笔墨底下渗透出的“神”,犹如“⾵神”⼀则所写“⾵神者,⼀须⼈品⾼”,⼈品德和深刻的思想是使书法除形式视觉美外,成为经典的关键。这点明了当代书法创作者虽⾝处于繁花乱眼的现今,应当深思在书法历程中⾃⾝的⼼态及定位。

《续书谱》细致⼊微地分析⽤笔、字体构造、创作形式及作品意藴,流露出姜夔对待书法艺术美谨慎,精益求精,⾼妙的追求。警醒当代的书法创作者们在书法的进程所追求的,不该是没有灵魂和底蕴的随⼿涂鸦,不该是着重于过眼云烟般消散的名利追求,⽽应为雅致的,精雕细琢的,千锤百炼的,有厚重感的,传承千古流传的⽂化气息的,⼈⽣里的浓墨重彩。(作者系北大第二届书法文化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