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园地

程立斌 | 文化书法的终身学习之旅——《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程立斌卷》后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21

 

文化书法的终身学习之旅

——《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程立斌卷》后记

 

程立斌

 

我幼时启蒙于父教,习柳体楷书,不厌,不喜。及弱冠,于书法渐喜,遂师从合肥书画院周彬先生学习书法,所学书体初涉篆、隶、楷、行、草,然用功不勤、时感惭愧,常羞见于周彬先生。工作以后,习书时断时续,基本都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时间习字临帖。

2012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师办公室的报刊架上,我看到《中国教育报》上面刊载的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招收书法研究生的招生简章,霎时便心潮澎湃了起来。我至今仍清楚记得,我在看到招生简章的刹那,仿佛我心中潜藏的热情就被瞬间点燃了,仿佛冥冥之中我就在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出现。没有丝毫犹豫,我便立刻给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致电,咨询相关事宜。接下来就是准备报名材料、邮寄材料、等待录取、收到录取通知。2012年10月,我进入北大,追随王岳川教授攻读书法硕士,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知识,进行书法创作实践。于是,从那时起,我便与北大、与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与王岳川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由此踏上了“文化书法”的终身学习之旅。

我在我的著作《朱和羹〈临池心解〉研究》后记里也说过:“确切地说,我真正意义上的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是从2012年秋季开始的。尽管在那之前,我已经坚持练习书法、阅读书法报刊多年,对书法实践及理论知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认识,但是这些经验和认识在当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层面,直到我遇见了导师王岳川教授。”

王教授提出的“文化书法”概念,“将书法艺术与北大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结合起来,以此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节选自程立斌《朱和羹〈临池心解〉研究》王岳川序言),并根据这一理念阐释出了文化书法的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方针”将历经百代而不衰的书法经典作为标尺,将魏晋这一“书法自觉时代”作为文化书法的审美追求,将“守正”作为“创新”的前提,从而在书法美学风格上追求“正大气象”。

王教授平素尤喜勉励后学,一直以来对我非常关心,诲我不倦。在我的书法修习之路上,老师时常鼓励我、鞭策我,我也时刻铭记老师对我那满含期许的话语和眼神。这份铭记时常激励着我,给予我力量,也催我奋进。正是这份铭记,让我在对老师心怀感激、感恩的同时,也常常使我惴惴不安、惭愧惕厉,唯恐辜负了恩师对我的栽培与厚望。

在恩师王教授“十六字方针”的指引下,我逐步确立、坚定了我的书法学习之路。楷书由唐楷入手,先后临摹了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褚遂良等楷书大家的经典碑帖,并上习隋《萧妙瑜墓志》《董美人墓志》《范安贵墓志》等楷书。小楷则临习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及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行草书由《圣教序》入手,继习二王手札、《十七帖》《书谱》及颜真卿《争座位帖》、张旭《古诗四帖》等;篆书由秦李斯小篆入手,再习唐李阳冰《千字文》;隶书则学习《曹全碑》《礼器碑》及《张迁碑》。

回顾这些年的书法研习之路,我深深地感受到,书法之路既是一条“问道”之路,也是一条“寂寞”之路。相较于现代社会的世俗“繁华”,真正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书法艺术)都需要能够守得住寂寞、耐得了清闲。唯有守得住寂寞,我们才能够“从大量的古今优秀的书法经典作品中吸取养分,在精心临创中最终结出自己的新果”(节选自王岳川《“文化书法”教学理念:回归经典与走进魏晋》);唯有耐得了清闲,我们也才有可能在书法的“艺术领域去承受经典之敬、经典之重,才明白个体学术与艺术苍白之轻,故而才能奋力前行,日积月累而登高行远”(节选自程立斌《朱和羹〈临池心解〉研究》王岳川序言)。

学无涯,艺也无涯。书艺之路漫漫,我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