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英班

当前位置: 首页» 名师精英班

靳军民 | 以学养书、以书写心:我的书法观——《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靳军民卷》后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21

 

以学养书、以书写心:我的书法观

——《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靳军民卷》后记

 

靳军民

 

我学书法已有50余载,它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属于热爱,而没有功利。虽然大小奖项获了许多,但我还是觉得离书法的本质要求甚远。2013—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书法名师精英班,在王岳川教授的亲自指导和诸多名家的教诲下研习书法,受益匪浅。王岳川教授倡导的文化书法的理念根植于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教学方针深得人心,为我的书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何为书法?通俗说,书即为写,法即为度,在一定的法度基础上的书写即为书法。写字容易,如法太难,甚至难于上青天。那么,怎么去写书法呢?80年代中期,我去向一位大书法家求教,他和蔼可亲告诉我个字:临、立、变、创。这个字一直伴随着我的书法之路,是成就我书法事业的指路明灯。他老人家说的“临”,就是要严格按照传统法帖进行临习,从对临到默临再到意临,把握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临得像,临得真,这样才能立得住。当专业书家审看你的作品时,一眼就能看到作品的出处,这算“立”住了。立住了之后,就要求“变”。在拟古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自己特质的风格,在漫长的实践和研习中完成蜕变,创造出既不脱离传统书法的根,又绽放诱人芳香的“创”新花朵,丰富书法百花园品类。临、立、变、创,是对写书法的本质要求,也是书法人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来说,研习书法的终极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是传承华夏文明,让中华“国粹”发扬光大,其次是自身的修炼,用书法陶冶情操、砥砺精神。

我喜欢书法是从小学开始的,那时的字帖摹本甚少。初中时,我得到一本今人写的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小楷字帖,如获至宝。而后就是抄写大字报,下乡刷大标语。参军后工作任务重,很少临帖,真正走上规范道路是2003年,我参加了全军书法高研班,茅塞顿开,逐步走向规范的快速道。

我主张依法习书,按照各类传统经典法帖,大量临习,心追手摹,与古为徒,掌握书法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技法。守正创新,“走正路,讲规矩,创新路,求发展”。

我主张以学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不只是技法,而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审美趋向。黄山谷谓“读书可以医俗”,读书方能更深刻地理解书法文化、提升审美品格。弘扬文化书法是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们书法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我主张以书写心。书为心画,书法是心境的外化。苏东坡自述其作文章的状态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这种境界,臻于化境,“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自然书写的最佳境界。

李铎先生曾经说过:“书法不是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有一些人写了一辈子书法,依然无法进入书法殿堂,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悟性’。”悟性是什么?悟性是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悟者,吾之心也。对书法而言,“悟”就是对书法本质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要博采众长,不要孤芳自赏;要孜孜以求,不可急功近利;要知难而进,不可自暴自弃。文化先行,修养神采;技法古正,求真务实;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理实一体,互融互通。

书法对我来说,是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必须。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各类活动,只要与书法有关,我都会不由自主全身心投入。我喜欢书法,我钟爱书法,书法将伴我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