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时胜勋 | 文化书法的精神传承与当代拓展——在北大书法所成立22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11-14

 

文化书法的精神传承与当代拓展

——在北大书法所成立22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时胜勋

 

聆听了程老师王老师还有各位老师同学的发言,很受感动。我很早就跟随王老师,先后读硕士博士,至今已有23年,在我眼中,王老师不仅是严师,也是一位富有文化情怀的士人,王老师在学问之余从事书法,耗费很大心血投身于书法所,从成立到今天,已22年了,特别不容易。我也谈一些感想。

在我看来,所庆既是庆祝,也是忧思。庆祝是我们一直在坚持,没有改弦更张,在现代社会,坚持做一件事,一年很容易,三年五年就不容易,更不要说1020年了,文化书法我们坚持了22年,从王老师编写出版《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的1995年,可以说坚持了30年。而北大书法所又是继承了蔡元培、沈尹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举的美育与书法传统,可以说是对百年书法美育美学精神的坚持,再往上说,书法所坚持“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是对千年书法文脉的坚持,我们还强调国学经史子集兼备,出经入史,这是对三千年华夏文化精神的坚持,我们还强调书法的汉字性,书写最美的文字,这是对五千年汉字文化精神的坚持。一个研究所在北大微不足道,但书法在中国历史上绝非微不足道,我们所坚持的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未敢忘忧文化。所庆不只是庆祝建立书法所22周年,而是书法所植根于北大、书法、华夏文化的深厚沃土,不断汲取营养,才能发展壮大。这就是我们每年在1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坐下来畅谈一年的收获,重温建所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还有哪些问题甚至难题,要不断去克服,要忧之思之,这就是庆祝和忧思的结合。当然,忧思的目的不是焦虑,而是排除险难,力争上游。

第一是举旗,刚才程老师说得很到位,就是举旗,文化书法的旗帜一定要举起来,无论别人如何看,我们初心不改,天底下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认真了就能做到极致,古人云,“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止于至善”,在各个方面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它不可能是三天就至善了,而是需要十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在座的朋友们也都提到,将书法和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不是纯粹在技术层面讨生活,而是技进乎道,看到文化的大道。举旗,就有主心骨,文化书法这面旗帜所指明的不是立一个山头,而是对中国书法文化史考察的一个理论结晶,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化书法是北大书法所的立所之本,就是更自觉地将研究所的宗旨、使命、任务放置在书法史的脉络谱系上来。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就是扎根深厚,生生不息,也就能团结一切志同道合者,把人心聚起来。不能乱举旗,今天一个,明天一个。文化书法就是书法所的旗帜。这个旗帜我们一定要一直举下去。

第二是做事,古人很强调工夫,不是那种坐而论道就完了,而是起而行之。文化书法是理论,涉及方方面面,王老师做过深入系统的阐释,大家也有所说明,这里不再多说了,但是光有理论也是不够的,空喊口号22年也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实际上,书法所是扎扎实实地落实文化书法的,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或者创作展览,还是对外交流传播,都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刚才大家也都提到这些,书法所是后继有人,这就是做事,就是工夫。工夫是传统思想的重要方面,它不是说是一个外在的事情,而是和内在的道德感密切相关。做事能见出为人风骨,不是事情结束就结束了,是磨练心性,提升境界的不二法门。我们通过做事或者工夫,就是将文化书法落到实处。这两年来我们把高研班作为一个核心任务来推进,开门办学,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吸引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北大深造学习,同时在展览、创作、传播上在不断推进,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化人,以点点滴滴汇聚成文化书法的大江大河。

第三是成人,这个成人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培养人才,就是书法所的人才培养,这个前面说过了,另一个就是书法是成就人的。古人说得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化的目的就是成人,使人真正成为人,也就是古人经常说的君子、仁者、贤者,更高的则是圣人。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就个人修养而言,成为圣人是终极目标,一如孔圣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仅得其下下,如果我们取法圣人,可能最终得到的是君子,相反,如果我们取法的都是小人、不入流的人,那可能最终连人都不如了。在书法上也是如此,用孔子的话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人而不仁,如书何?”书法本身就是仁者的工夫,就是成就人本身。无论是王羲之,还是颜真卿,苏轼等,超迈的人格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气韵、风骨。这与西方美学强调的直觉、灵感有本质的不同。中国重视的人是天地人相生相契的人,而不是西方现代性特别是浪漫主义脱离理性束缚的感性直觉灵感主体性。后者固然有意义,可兹借鉴,但不能忘却中华美学本来之精神。一味认为,一说到的人就是外在评价,就是忽略了艺术本体,实际上,艺术的本体是人,是文化。书法上的千古命题就是书如其人,人书俱老,这是生命的沉淀和升华,体现着书者对世界、对历史、对文化、对宇宙生命的深刻理解,而非一次失范的感性狂欢。在此意义上,书法不是一时的事情,而是终生的志业,是“日新之谓盛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在书法中的呈现。

最后,感谢程老师、王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引领和语重心长的鼓励教诲,为书法所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这是我们的主心骨,还有各位老师、同学一直以来的支持,大家热情洋溢的发言,让本次座谈会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学理的厚度。抚今追昔,面向未来,文化书法的事业依然任重道远,祝愿书法所在大家的齐心协力支持下,办得更好!本次座谈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