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书法

李青刚 | 敬艺悟道:修身不过一支笔——《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李青刚卷》后记

发布人:发布时间:2025-07-21

 

敬艺悟道:修身不过一支笔

——《北京大学文化书法精品集•李青刚卷》后记

 

李青刚

 

2019年入北大访学,导师王岳川教授第一堂课,主讲《礼记·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先生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以学者之学问开题,并以书法为引,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一堂课下来,自感不轻松,站在见证大师和精英的未名湖畔,我真切地明白了书法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要义——文化为基,敬艺悟道。

身处文艺繁荣的伟大时代,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给予我们不可替代的审美力量。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表现。书法是文化与艺术的范本合体,自古以来也是文人的标配。笔墨当随时代,文化是书法生态变迁中的永恒坐标。新时代的书法创作者,应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践行者。离开了文化谈书法,就是江湖涂鸦,自娱自乐;离开了技艺谈书法,亦如盲人摸象,难得其形。北大书法所秉承文化正脉,代续相传,创立之初,创所所长王岳川教授即提出“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十六字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理论丰富和创作实践,逐步形成“文化书法”的学术和教学体系,为国内高校书法教育提出了于美术学院的技法教学、师范学院的应用教学之外的第三种教学方式,即“文史哲+艺术美学+临创技法”的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文化书法”受到了国内多所高校书法学科教学的推崇和借鉴,已然成为学界与书坛共识。

书法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唯有诗书复崇,敬畏践行,方能依古出新,精进致远。《围炉夜话》云:“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天佑苍生,片刻不离,因“知时”而被敬畏;地生万物,春种秋收,因“知止”而被敬畏;人成万物,审时度势,因“知度”而被敬畏;己修业成,不忘初心,因“知诚”而被敬畏。故敬者,敬天爱人,敬地入尘,敬人如亲,敬己守心也。身处物欲横流的快节奏时代,我们追求的东西满目丰富,唯独内心空空如也。缺乏认知和敬畏的努力,往往南辕北辙,心无定心,行无果行。文化的力量,是一个人的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的自信力。学习书法,以字载道,以文化人,以敬畏之心学之行之,方能在人生境遇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书法是中国人心性表达的无声话语,是穿越古今的文化弥合剂。我虽学书近三十载,书法于我亦敬亦亲,左右不离,心知吸收的越多,显出知之甚少,越是深入其中越是敬畏,不敢造作妄为。心生敬者,进而生静,继而生境,终能体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大境界。学书之人,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书法不只是附于墙壁上的风雅艺术,案桌上的闲情逸趣,更是文人士大夫从古至今最深沉的文化信仰。

北大访学第二年,新冠疫情困足。多年来长期出差奔波的我,终有时间卧居在家,读书写字。适逢本命年,嘱友刻印一方,曰四敬堂。自此之后,作为新的斋号,满意之作钤之,甚是心慰。书友问:何谓“四敬”?于我心中,“四敬”有大小之分。“大四敬”乃敬天、敬地、敬人、敬己,“小四敬”乃敬笔、敬墨、敬纸、敬砚。大小“四敬”,皆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基因,乃我毕生追求。

古代文人之“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大学之道,今天让我们望而却步。展览竞技生态下,名与利的驱逐,让书法与书法人的争议和误解此起彼伏。这是书法脱离文化之危机,让人担忧。其实修身不过一支笔,何必顾念名与利?陆游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繁忙紧张之余,能做到独处阅读、提笔临书,悟得“做人要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之真谛,亦是学艺悟道、敬艺得道的另一番人生收获,值得躬身践行。

本次作品结集出版,是我的第一本书法作品集。内容、形式、章法皆是我对“文化书法”理念的领悟与实践,也是自己北大访学以来的阶段性学习作业。临摹作品精选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米芾、苏轼、王宠、贺知章、蔡襄等二王谱系经典,以文人手札为主;创作作品着重古今经典文本的选择,部分内容为自作诗词对联和自撰文章节选,以行书、草书、章草为主。

元培楼前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感谢北大书法所的人文滋养,为我辈搭建探求书学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的学术舞台;感谢导师王岳川教授多年来的指正和鼓励,先生以君子之风、学术之范对“文化书法”身体力行并言传身教,指点我之书法迷津,是我学术路上的灯塔;感谢书法所时胜勋、王稼丰等诸位老师的辛苦付出,为本次作品集高质量出版呕心沥血,用心用情用力;感谢蜀中书坛王基松、彭洪顺、吴艾伦、黄清春、傅录志、李祥瑞、魏佳、秦天、陈璟之、陈朝英等诸书友在创作中给予的真诚建议和殷切关怀;感谢父母、爱人和孩子为我提供了随心所欲、爱融左右的快乐创作环境。没有你们的鼓励和加持,这本作品集难以面世。

搁笔之时,窗外又见新一日的鱼肚白。平日用功多在书学理论,提笔创作诚惶诚恐。虽废纸无数,笔秃多支,确因日常生计琐事缠身,用功不够,用时不勤,集子里的作品问题多多,瑕疵满纸,恳请各位师友和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甲辰中秋凌晨于砚心书院灯下。